“草原之子”廷·巴特尔
他是共和国开国将军之子。30多年来,他扎根草原、心系牧民,带领牧民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建设草原的富裕之路。他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被誉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对廷·巴特尔,记者早有耳闻。6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采访,盟委委员、盟纪委书记代钦告诉记者,廷·巴特尔就生活工作在锡林郭勒草原上。16日上午,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他所在嘎查。
廷·巴特尔的家和许多大城市家庭一样,干净整洁、潮流时尚、美观大方。女主人额尔登其木格告诉记者,这是廷·巴特尔亲手打造的。在牧民心中,他不仅是党支部书记,也是农艺师、技术员、医生和能工巧匠,更是牧民群众的“好当家”、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代钦告诉记者,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蒙古族四位开国少将之一。1974年,廷·巴特尔插队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在这里,这位在大城市长大的将军之子很快学会了打草、放羊、养牛、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先后担任了嘎查长、农场负责人、林场场长。
1978年,在牧区插队的知识青年大返城。这时,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大家都说,廷·巴特尔肯定会第一个回城。但是廷·巴特尔一次次将机会让给别人。
“把嘎查草场建设好,让牧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最大的理想。”廷·巴特尔说。嘎查分自留畜,时任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定了一条政策:知青不能分自留畜。当时知青只剩下他一个人,这个政策就是给他自己定的。后来牧区实行草畜双承包,廷·巴特尔分到的牲畜最少,草场最差。重新划分草场时,草原局的同志为补偿巴特尔的损失,把靠河边的好草场划给了他,他发现后坚决换了过来。照他的话说:“做官就不能让牧民吃亏,宁可亏自己!”
萨如拉图亚嘎查面积437.5平方公里,村干部开展工作需要交通费用,同时还要招待上面来的客人。但廷·巴特尔担任嘎查长以来,嘎查账面上却没有一张汽油票和汽车修理费单据,招待费的单据也只有50元钱。是他没开展工作?不是。车是用了,用的是自己的车;油是耗了,花的是自己的钱;客人也招待了,吃的是自家的饭。为公家花了多少钱,廷·巴特尔从不记账,而嘎查的账目却是一清二楚。嘎查的钱由正副嘎查长和廷·巴特尔三人共管,一人当会计,一人当出纳,一人管现金。牧民大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牧民公布账目,廷·巴特尔还规定:哪个牧民都可以查账,不用申请,不限时间。
廷·巴特尔走上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后,就发起推动流动畜群扶贫:把嘎查集体畜群分给贫困牧户放养,一放3年,所生产的幼畜70%归贫困户。这一措施很快使全嘎查21个贫困户年收入接近或者超过万元。
草原上虫子多,不仅啃噬草场,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廷·巴特尔就推广生态养鱼。在他家门前的鱼池里,记者看到了廷·巴特尔自己发明的诱虫灯。廷·巴特尔告诉记者,一到晚上,这种诱虫灯就会把昆虫吸引到鱼塘,鱼吃昆虫,既灭虫又喂鱼。
有了钱之后的廷·巴特尔设法改善居住条件,自己设计图纸,给房子安装上下水管道、暖气、光缆……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嘎查牧民也纷纷效仿,不仅学习他的致富经验,还要让廷·巴特尔设计安装新房内的设施。如今,嘎查人均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不到7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
记者在廷·巴特尔以及其他牧民家里看到,家家都有暖气、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宽带电脑、装有遥控门的车库……而当嘎查的牧民们谈起生活的变化时,无不感谢他们的领头人廷·巴特尔。
为了草原的美丽,为了牧民的富裕,廷·巴特尔费尽心思。他建起嘎查历史上第一个牛业公司,带领牧民发展多种养殖,搞起了旅游业,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一位蒙古族老牧民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嘎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作为嘎查带头人,廷·巴特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牢记党的宗旨。他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一个牧民掉队。他在大风雪中冒险去看望被困牧民,几次将自己的饲草、牲畜无偿送给受灾和贫困的牧民。为了培养年轻人,他多次想辞去嘎查书记一职,但是嘎查党员一次次挽留了他。近几年,萨如拉图雅嘎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巾帼示范村”、自治区十星级先进村(嘎查),自治区基层党建“五个好”村(嘎查)党组织。2011年,被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评为全区廉政文化进牧区示范点。
“在农村牧区进行改革,必须先让农牧民看到收益,他们才会大胆跟进。”廷·巴特尔告诉记者,他每年都培训慕名前来取经的内蒙古各地和蒙古国的牧民及相关人员,给他们介绍养牛的经验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各种做法。
记者看到,在廷·巴特尔家院里,竖立着一座写着“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金色大字的标牌。作为“感动中国人物”,他还经常应邀为自治区和盟、旗各级党员干部讲党课。
廷·巴特尔的事迹传遍全国,感动了很多人。当记者问他,作为将军之子,真的愿意当一辈子牧民,当一辈子普通百姓吗?他回答说:“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你多有名,多富有,而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群众,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我就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做一名货真价实的‘草原之子’。”(记者 李玉龙 陈新友 寇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