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王桂兰:用“奉献”绽放人生精彩

发布时间:2012-07-09 19:44:08 浏览: 325

她当村干部3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18年始终两袖清风;她身患顽疾却坚持用奉献续写人生,她带领村民把落后的穷山村转变成锦州市级百强村。她就是辽宁省锦州北镇市的廉政标兵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


1975年,高中毕业的王桂兰回到村上,从团支部书记做起,当过妇代会主任、村主任,到1995年6月开始担任原正三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正二、正三两村合并后,被选举为新的正二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的农村工作让王桂兰尝尽了苦辣酸甜,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有过唇枪舌战的场面,也有过被人误解和流言蜚语的煎熬。工作的实践使她深深感到要想当好一名支部书记,特别是要当好一名女支部书记必须要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走上支部书记的岗位后,她就一直恪守 “促民生,知民情,重民主,暖民心”这12字的座右铭。


公正公开 走群众路线 是村民信赖的当家人


“廉洁公正,老百姓才信赖你。”村级支部书记的岗位是男女共同竞争的赛场,赛场上对女性没有特殊的照顾。王桂兰首先致力于村里的民主政治建设,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村级反腐倡廉建设,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建立村务、财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公开版。土地整理、换届选举、粮食直补、修路建房等重大事项逐一规范程序,逐一公开公示,征求村民意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消除百姓疑虑。王桂兰接任书记时,村里有37万元债务,为化解这些债务,她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集思广益,征求化债方案。采取降低借款利息、节省开支、减少村干部、取消村民小组长、拍卖四荒、重新丈量土地等措施,到2001年37万债务全部划清。


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是强村富民的领路人


“只有富起来,这才像个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8年来,王桂兰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多方拓宽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引进资金1000万元,成立北镇市幽州酒业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联系金融机构,争取流动资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完成商标注册,目前该企业年产纯粮型白酒500吨,安置100多人就业,每年上缴税金100多万元,成为北镇市新增工业规模企业。她大力发展高效型农业,以土地整理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和花生产业,共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1000亩,开发绿色无公害花生3000亩;以“三通、四有、两分离”为标准,开发5个千头猪场和万只鸡场,全村养猪达到2万头,养鸡10万只。她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成立了正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全村富余劳力开展了豆芽菜生产、建筑、美容美发、保安、家政、农机修理等六大专业培训,同省内外大型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就业对接服务,使村里的劳动力逐步向城里转移,占劳动力总数的73%,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个地级市。她大力发展商贸产业。充分利用北阜公路、大高线从村通过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农资、饲料、餐饮、修理、美发、中介等个体私营经济,全村个体工商户达到50户,每年第三产业创收2000万元。2011年正二村集体纯收入达50多万元,被评为锦州市“百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一心一意为民,实实在在干事,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为百姓干点实事,再苦再累都心甜。”王桂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二村480户人家,谁家有急事、难事,她都当作自家的事主动去帮助解决。为了掌握村情民意,王桂兰自己购买微机建立了民意调查数据库,经常进屯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通过下访找问题、寻对策,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正二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她多次同上级领导进京赴省,2006年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2008年争取省专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把贫瘠的土地改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正二村水源匮乏,一到5月份各家各户的水井就没水吃,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千方百计从省水利厅争取专项资金,发动党员干部献工献劳,终于安装上了自来水,使全村百姓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前些年,正二村交通条件很差,道路坑洼不平,排水不畅,不仅影响百姓生产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她带头扒掉亲属家的住房,为村民开通了一条300 多米的街道,又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建村内油路,彻底改变了全村交通落后面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到处蚊蝇绕,家家堆乱草,春天尘土扬,雨后泥中跑”的难题,她狠抓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植绿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使全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合理搭配、错落有致,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环境,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为村民修建沼气池260个、环保厕所54座。关注弱势群体,先后让7户残疾人迁入新居。


无私奉献,情系百姓,是和谐文明新村的建设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6年来,身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王桂兰,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把心血倾注在全村的各项建设上。她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持续开展“反腐倡廉”活动,让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赢得信赖和支持。在开展以“植根农村,服务农民”为主题的“设岗定责”活动中,她针对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增设了外出党员联系互助岗,先后在山西、北京等地建立7个临时党小组和10个流动党员中心户,做到了本村党员流动到哪里,党支部就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哪里。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活动以来,她组织成立了以助耕、助学、助贫、助老为主要内容的“四助”义务服务队,带领在家的党员帮助外出村民照顾好留守上学儿童,代耕田地,义务为他们看家护院,为在家的老人提供买菜、代交电话费、电费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2010年,还投资18万元,新建村部155平方米,修建文化活动广场700平方米,文化室藏书2000余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二村也早已由一个人心散、领导愁、村民怨的老大难村变成了一个人人安心致富、户户安居乐业的“文明村”、“平安村”,村里15年无上访事件发生。(供稿 辽宁省锦州北镇市纪委 张友宾)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