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英雄”谢海波:穿越生死线
排爆工作是一份与“死神”共舞的高危职业,谢海波用他娴熟的技术让每一次任务都圆满完成。
6月的鸡西阳光普照,路上的行人都撑起了遮阳伞,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训练场上,谢海波挥汗如雨,正在进行体能训练。高大魁梧的身材,浓眉下一双眼睛目光锐利,平和的微笑里透着坚强和自信。说起职业,他笑言愿意让警服“绑架”一生。
1998年谢海波由武警内蒙古总队机动支队转业后,在鸡西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考10名特警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被录用。
十四次舍身排爆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与死神擦肩。每一次排爆,都是一次生死的较量。
第一次与死神会面,来的那样突然。2007年9月11日8时许,恒山汽车站附近发现爆炸物。谢海波临危受命。当群众疏散到50米以外安全距离后,他穿上重达30公斤的排爆服,慢慢接近爆炸装置。虽然仅是短短的十几米,但每走一步,就是逼近死神的门槛。谢海波步履坚定,神情凝重,仔细勘察爆炸装置的每一个细节,一点一点理清线路。以分秒计算的时间瞬间划过,不可预测的爆炸随时可能发生。周围的群众、民警都屏住呼吸,时间已经凝固,都在为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捏一把汗。切断导线、断开电源、分离雷管和炸药……经过近百余个精细的步骤,谢海波将整个爆炸装置成功拆解。当同事帮他脱下排爆服时,他浑身已经湿透。那个爆炸装置有26管炸药,一旦爆炸,足以将直径15米内的物体化为灰烬。
2008年4月14日10时许,鸡西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接到上级指令:位于鸡冠区某浴池内发现爆炸装置。谢海波再次冲到最前沿,经现场勘查,爆炸装置放置该浴池106号客房西侧窗下。爆炸装置有遥控起爆或其他起爆装置,放置爆炸装置嫌疑人可能在附近,为防止犯罪嫌疑人遥控起爆,必须迅速拆除。眼前的爆炸物随时都有可能发出巨响,随时都可能将建筑物夷为平地。谢海波通过细致观察爆炸物,发现爆炸物有双重起爆装置,分别为闹钟和继电器,他马上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将电雷管起爆导线剪断。谢海波长长的嘘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谢海波的排爆纪录不胜枚举,他的故事也数不胜数。2007年至今,谢海波排爆十四次。累计被拆除25个爆炸装置。
苦练内功
在排爆作业中,他勇敢无畏,舍生忘死,在日常工作中,他又是一个特别爱动脑,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
走进谢海波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为女儿种的柿子树已经结出了果实。桌上、地上、窗台上有序地摆放着各类“武器”,有的连接着电源、有的已经被“大卸八块”。鸡西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政委许宣生告诉记者,谢海波每天除了体能训练,就是闷在办公室研究东西。排爆工作就要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为了进一步提高排爆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在排爆工作上没有现成的工作经验可供参考、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谢海波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查找分析各类暴力犯罪案例,搜集相关书籍资料,细致地研读《排爆手册》,以自己在部队服役时积累的排爆知识为基础,在多次成功取得了拆除爆炸装置的经验基础上,自学安检排爆,结合实际开展排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基本掌握了搜爆、排爆、安检等技能和爆炸物品的基本知识。通过认真总结,排爆的水平迅速提高,成为鸡西市公安系统年轻的“排爆专家”。从2003年到2006年谢海波先后多次参加公安部、省公安厅实战教官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公安部、省公安厅训练基地教官。2007年10月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名实战教官被光荣选送到香港进行枪械知识学习。
排爆工作是一项“找炸弹”、“排炸弹”的特殊工作。在谢海波的带领下,排爆组定期进行排爆演练,通过看视频,学习他人的实战经验,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铁血柔情谈起家人,谢海波脸上出现了微笑。
“冲在前面的时候我一点不怕,拿这份工资就要对得起它。但每次事后想起来还是会后怕,不为别的,万一真出了什么事,我的家人怎么办?”谢海波出身于鸡西市立新煤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十年前父亲去世。母亲、妻子、孩子、哥哥、妹妹是他最大的牵挂。由于排爆工作的危险大,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回家从来不提拆除爆炸装置、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事,家人问多了,有时只是应付一句“在单位坐办公室或者是在大街上巡逻”,直到2009年,电视里播放他排爆的新闻,家人才知道他从事这个行业。
哥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一次家庭聚会,带上孩子回家陪妈妈唠唠嗑,听小妹妹说说学校的事,全家其乐融融的围着桌子吃顿饭是谢海波最高兴的事,也是最放松的时候。
谢海波一直觉着最对不住他的爱人徐玲,执行任务时,经常是三更半夜,每次电话一响,她都非常紧张,急着问:“什么事?”谢海波只能安抚她说:“小事,我一会儿就回来。”然后穿好衣服匆匆离开。徐玲却再也睡不着了,就一直等啊等,直到谢海波回来。
谢海波深知,家庭是一份责任,群众安危更是人民警察的一份责任。(主编:张放 编辑: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