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净地守护人
——记瑞金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熊伯彦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24年,瑞金市几乎每个机关单位都成了他红色传统廉政文化的讲台,他积极倡议重修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被誉为红色传统的“播火人”。
他坚持原则,秉公办案,牵头查办案件438件,追究副科级以上干部违纪责任53人次,赢得了专挖蛀虫的“啄木鸟”的美誉。
他就是瑞金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熊伯彦。
一颗红心 传承苏区精神血脉
红色故都瑞金,每一处遗址都见证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都深深镌刻着苏区精神红色的印记。
熊伯彦就生于这片红土地,听着红军故事,喝着红井水长大。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他有一种家乡情结之外的特殊崇敬心里。
“纪检监察工作的根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干部为政清廉的一代新风在当今有重要而现实的借鉴作用。”熊伯彦说。
多年来,熊伯彦始终致力于搜集整理清正廉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的革命事迹。让红色廉政传统走向全国,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2001年,他大胆向中央、省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倡议,重修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建设全国性的廉政教育基地。
而在此之前,全国鲜有县(市)拥有全国性的廉政教育基地。为充分证明苏区时期中央党务委员会、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前身,论证重修旧址对干部廉政教育的重要作用,熊伯彦搜集整理大量历史资料,昼夜埋头研读泛黄的书籍,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叶坪、沙洲坝革命旧址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为及时汇报情况,争取支持,他先后11次赴京、5次赴省。
2003年,在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下,重修工作顺利启动。熊伯彦抓紧时间草拟、论证重修方案。2007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落成揭幕,成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我是喝红井水长大的,传承这条精神血脉是我的应尽之责。”熊伯彦说。截至目前,廉政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全国各地纪检监察干部近3万人次。
在熊伯彦眼中,红色廉政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才有更强感召力、生命力,他先后组织编撰苏区廉政书籍5部,撰写调研文章20多篇,创排红色廉政文艺节目12个,积极推进“弘扬红色传统、抵制黑色腐败”专题教育活动,让听廉、唱廉、写廉、悟廉、行廉、宣廉成为瑞金干部的一种习惯。
在瑞金市各级干部培训班上,熊伯彦的廉政教育课成了必修课,他已500多次站在红色廉政报告的讲台上,几乎每个机关单位都成了他的讲台。
一心执著 当专挖蛀虫的“啄木鸟”
纪委办案任务艰巨,很多人不愿意干,但熊伯彦一干就是十多年。
熊伯彦嘴边常常挂着一句话:“吃了纪检饭,就要敢查案,再硬的骨头也要啃。”2011年,在查办一个案件时,熊伯彦连续一个月没回家,每天晚上工作到两三点。
熊伯彦敢于“亮剑”,敢啃“骨头”,是有名的查办案件“突击手”。在调查某镇违规开发土地谋利案件中,牵涉到很多头头脑脑,甚至有涉黑势力。他们给熊伯彦发匿名信,扬言:“最好别跟我作对,否则叫你好看。”熊伯彦凛然不惧:“你和党纪国法作对,我就要一查到底。”经过几个昼夜的连续调查,依法依纪查处了涉案违纪干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熊伯彦执纪不分内外,查案不论亲疏。在查处某单位负责人贪污、挪用公款案中,有领导为他吹风:“此人在位时间长、根子硬、路子广,是个不好惹的‘硬茬子’,弄不好,对你自己会有影响……”还有亲戚说:“做事要留有余地,能放他一马就放他一马……”熊伯彦严厉反驳道:“对他网开一面,就对不起我这份职业和自己的良心。”最终,此人贪污、挪用公款违纪违法行为终于查清,被移送司法机关。
“工作这么多年也处分了一些朋友、亲戚,其实不忍心,但我认为只有坚持原则,秉公办案,才对得起他们,才无愧于心。”熊伯彦说。
近六年,熊伯彦主办大案要案25件,牵头查办案件438件,追究副科级以上干部违纪责任53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6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查办案件工作一直居全市前列。
查案量大,处理人多,熊伯彦因坚守原则,秉公执纪,赢得了专挖蛀虫的“啄木鸟”的美誉。
其实,铁面无私的熊伯彦内心深处对每名干部都有深厚感情,他说:“惩治只是手段,预防才是根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护干部不被糖衣炮弹打垮更加重要。”
2009年,他在查处一起土地违规违法大案后,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认真剖析案发原因,结果发现“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应有的监督,是导致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他反复调研论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人权、财权、事权”监督办法和乡科级党政“一把手”廉政预警积分管理等制度,从而实现了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的有效监督。
近年来,熊伯彦先后创新推出的16项特色工作已经成为瑞金市纪检监察工作的亮点。
一种信念 做群众的贴心人
熊伯彦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名红土地上的纪检监察干部,就要像苏区干部那样,处处为百姓着想,时刻做群众贴心人。”
2007年7月,6名群众气冲冲敲开了熊伯彦办公室的门。熊伯彦按照一贯的做法,一根烟、一杯茶、一句暖心话、一颗真诚心,上访群众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当他了解到群众的林权被个别村干部侵占后,当即带领几名同志,随同上访群众驱车到离县城60多公里的日东乡,然后又步行10多公里到达村里调查了解,查清问题,及时维护了群众利益。
群众的事就是熊伯彦的事。有一次,有群众反映村干部截留挪用种粮补贴资金。“这还了得,谁动了百姓的米袋子,我就叫他后悔一辈子。”熊伯彦立刻组织开展种粮补贴资金专项督查活动,查处惩戒了一批动歪念头的乡、村干部,并举一反三,向瑞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将全部惠农资金直接打入农民账户,堵住惠农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此后,熊伯彦每年都要组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20余次。
“有事请找我”。熊伯彦每次下乡或入企调查,都要主动发放联系卡,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去年,武阳镇一位农民拨通了熊伯彦的电话,反映他们的土地使用证迟迟未予办理,情绪激动。熊伯彦连夜赶赴武阳镇,挨家挨户了解核实情况,及时妥善解决了问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
截至目前,熊伯彦已经为30多批次上访群众解决合理诉求,为群众办好事、实事68件,组织处理群众来信来访800余件(次)。
熊伯彦24年不遗余力,延续苏区精神血脉;坚持原则,秉公执纪;一心为民,当群众贴心人,这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对苏区精神的传承。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新时期如何光大苏区精神,熊伯彦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原动力在于坚定的信念。正如熊伯彦所说:“我是喝红井水长大的,传承这条精神血脉是我的应尽之责。”一句平淡的话,却从骨子里透露出对苏区精神的无限敬仰和对弘扬苏区精神的执著。本职工作中,熊伯彦以苏区干部为标杆,艰苦奋斗;对待群众,全心全意,时刻做群众的贴心人。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光大苏区精神。相信,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熊伯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