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宣言
——追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纪委监察局调研员顾云
生命有限,真诚无价。没有壮举,没有豪言,顾云留给我们的,却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7月24日,台风“韦森特”肆虐玉林大地,窗外暴雨瓢泼。早上7点30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纪委监察局调研员顾云跟往常一样,拿起雨伞推开大门准备上班。“老顾,下那么大的雨,你不能晚点再去吗?!”妻子吕俊娟关切地说。“是啊,爸,您身体不好,晚点去吧。”女儿顾薇拦住他。“今天有几个急的信访件等着处理呢;你们也早点去,别迟到了。”顾云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
顾云义无反顾地走进雨中。“唉!你爸就是这样,说什么都不听,他的心里啊,就只有工作!”吕俊娟望着顾云的背影叹了口气。8点钟,顾云按时来到了玉林市信访接待中心,顾不上拍去身上的雨水,便开始忙碌起来。顾云在一楼向信访中心值班同志了解情况后,便向三楼的办公室走去,却在三楼办公室门前的平台上,猝然倒地,再也没有醒来……
噩耗传来,熟悉他的人无不扼腕痛惜。追悼会上,吕俊娟撕心裂肺地呼喊:“下辈子还要跟你做夫妻!”女儿悲恸地哭泣:“爸爸,我多么希望,你只是睡着了。”这最后的爱的呼唤,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也唤起了人们对顾云的深情回忆,那是对党的一片忠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对事业的一片竭诚。
对党忠诚:“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
“2010年8月8日,报到、回去交接好工作;”
2010年8月9日,上午参加培训,下午起草《信访督查实施办法》初稿;
2012年7月17日,参加玉州区城北街道平地村回建地协调会;
2012年7月18日,到小区检查督办案件落实情况。”
一本普通的褐色皮面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它的主人——顾云进驻市信访中心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
简要的记录一直更新到2012年7月23日,每日不辍,见证着这位已经退居二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在一线的接访和在督办案件岗位上忙碌而充实的工作生活。
在一般人眼中,调研员已是退居“二线”,与退休没有什么区别。但退居“二线”多年的顾云心中没有一线、二线的界线,继续保持着原来的工作状态,埋头做事。
2005年,“老信访”顾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他谢绝了组织给他另行安排办公室的美意,决意继续留在原来狭小的办公室,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协助继任者承担起繁重的信访工作。
“看到我们都是女同志,老顾就主动揽下了到基层下访的苦活、累活,有时,晚上还加班加点撰写材料。”玉林市纪委信访室原主任、现玉东新区纪工委书记张伟霞动情地说。
“我工作这么多年,从没有见过这么认真工作的调研员,顾老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榜样。”玉林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蔡家广深情回忆起了两年前征求顾云去市信访接待中心工作意见时的那一幕。
2010年8月,玉林市决定抽调各单位的信访工作人员,在自治区率先组建市信访接待中心。玉林市委要求市纪委选派一名责任心强、信访业务精通的处级干部,入驻信访接待中心,负责督办、调查信访问题以及受理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的信访举报工作。市纪委常委会经过酝酿讨论、层层筛选,一致认为顾云是最佳人选。“入驻信访接待中心,既要督办信访问题,又要经常亲自接访,可要比在纪委办公室里辛苦得多呀。”委局领导试着征求顾云的意见。“好,我去。既然组织上有需要,再苦再累我也不怕。”顾云毫不犹豫接下了这副重担。
从此,这位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肩上又添了一副新担子,开始了家——市信访中心——市纪委监察局——办公大楼值班信访室,“四点一线”的工作生活。
2011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开展地市间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交叉检查,玉林市纪委信访室主任刘鹏飞犯了难,信访室只有一个人,既要组织精干力量迎检,又要抽调同志去其他地市检查,人手不够啊。他把难处跟顾云一说,顾云拍着他的肩膀爽快地说道:“你留在家好好准备迎检。我去参加各市交叉检查,正好向兄弟单位取取经哩。”这一趟,顾云奔波了12天。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顾云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2008年10月1日,顾云突然失去知觉倒下,经急救后才苏醒过来。这次意外,无疑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告:“该歇歇了。”但,他在自嘲“不得不服老”的同时,却从没有放慢工作的节奏。
今年3月,顾云因病住进了医院。玉林市纪委副书记梁小平计划好与同事们第二天去医院看望他。谁知,次日一早,梁小平惊讶地在办公楼走廊里看见了顾云的身影:“老顾,你不是住院了吗?”顾云笑笑说:“医生检查过了,没大问题,出院了。”一边说着,一边进了办公室……“在今年3月他住院之前,我从没有见过他请过一天假。”梁小平回忆道。
“老顾,人家都说你退二线了,还假积极,天天上班,你图什么?”一向默默支持他工作的妻子吕俊娟看着他仍然这么奔波劳累,担心他承受不住工作的压力,忍不住多了一些“埋怨”。顾云神情严肃地说:“我一个山里农民的儿子,能当上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党的这份恩德不能忘啊,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
对群众赤诚:“老百姓受了委屈,作为人民公仆,我们不帮他,谁帮他?”
无论是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还是处级领导干部,顾云始终亲力亲为,坚持用心接待每一位上访者,用心倾听每一个难题,用心化解每一起矛盾,用心维护群众每一项合法权益。正是这种把上访群众视为家人,把信访信件视为家书,把信访工作视为家业的情怀,促使顾云23年如一日,坚守在信访工作一线。
陆川县马坡镇一位农民为妻子工伤得不到老板的合理赔偿,又得不到当地法院公正判决的事情四处求援,却四处碰壁,家财散尽。走投无路之时,这位农民徒步从马坡家中走到了市纪委信访室,接待他的正是顾云。“共产党执政的地方,不能让你受欺负!”顾云耐心地听完他的诉说,按捺住心中的怒火,立即提笔写了信访跟踪件送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他告诉这位农民:“你放心,这事纪委管定了,党组织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后来他又多次主动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同志了解进展情况,沟通协调,督促落实。最终,案件重审,上访村民得到了10多万元的赔偿。有人问他:“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值得你花那么大力气?”顾云说:“个别党员干部由于信仰不坚定、办事不扎实或对政策理解有偏差,让老百姓受了委屈。作为人民公仆,我们不帮他,谁帮他?”
“我也是农民出身”这类土得掉渣的话,是顾云的口头禅。多年来,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他的足迹遍布玉林城乡各个角落。国务院出台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后,在博白县库区,部分群众由于档案不齐全,申领资格存在争议,一直没有领到后期扶持资金。当地群众多次上访反映,问题久拖未决,群众来访申诉时怨气很大。去年4月,顾云在信访中心接待并安抚上访群众后,立即联系上博白水库移民局的同志,背着简单的行李一路颠簸来到150多公里外的库区实地调研,察看群众的生活状况。戴着一顶草帽,倚着农家低矮的土墙,坐在小矮凳上,他一家一家地走访上访农户,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国家的相关政策。“我就是一个农家子弟,农民苦,农民难,我知道。”他说,“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该给农民兑现的,一定要想方设法兑现。”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一有空就跑到库区去,一连住上几天,起早贪黑地走村串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中午饿了,喝一碗农民兄弟递过来的白粥;晚上累了,在附近的小旅社里凑合一宿。有时候,晚上还跑到农民家夜访、开会研究,听取群众意见。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建议,为有关部门处理移民点、库区问题提供了参考,也使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此后,当地再也没有发生上访事件。
到市信访接待中心工作后,顾云在市纪委和市信访接待中心之间来回奔波。一些涉及纪检部门的举报,群众只是以信件的方式反映;或者有时候上访的群众来了,没有见到他,留下联系方式和相关材料就先回去了。每每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信访件,顾云总是第一时间按照留下的联系方式,拨打电话主动询问情况。“上访人都是难缠的人,上访的事都是难办的事,大家躲都躲不来,你却主动联系,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一些关心他的朋友表示不理解。顾云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在自己的一篇理论文章中写道:“党和群众的关系,如鱼水,如血肉,如种子与土地……”
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把群众当做亲人的赤子之心,怀着这样一腔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热血,顾云把群众的事情当做天大的事情来看待,把解决群众的麻烦当做解决自家的麻烦去办理,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对事业竭诚:“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我要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
“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作为后来人,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去年,顾云读罢《苦难辉煌》一书后,感怀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写下了以上感言。他这一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9年,风华正茂的顾云经组织考察推荐,从玉林地区罐头厂管理岗位调到玉林地委纪委做纪检干部。当时的国营罐头厂效益好,人人争羡,纪委只是个清水衙门,组织上找他谈话,“既然组织需要,我去。”他欣然接受了安排。而这一干,就是23年。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顾云凭着那股好学实干的劲头,很快成长为信访工作的骨干。1994年起,顾云担任玉林地区纪委信访室主任;1997年,他走上处级领导岗位,任玉林市纪委常委、信访室主任。其间,他主持制定了信访统一管理集体排查、领导接访等规章制度,率先在广西推出了“信访工作下访流动服务站”工作制度,信访工作成绩斐然,诸多创新性做法和经验甚至引起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的重视,其本人也获得了“广西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案件查办从认准线索,到找出证据,到立案审查,各个环节都有压力、有阻挠,甚至可能有意外。“办案有风险,但不办案,党就有危险!”顾云坚守着心中的信仰,查办大案要案永不言弃。
1997年,有群众举报某单位挪用数百万元公款用于职工建房私分。顾云带领工作组前去查账,下班回家就接到恐吓电话,威胁他说“不要多事”。但顾云没有后退,继续深入调查。“多个部门来查过了,前脚刚走,都没有发现问题,你们还能查出什么?”对方财务人员面对前来查账的纪检监察干部气势汹汹。但顾云认为群众的举报并非毫无依据,于是他带领工作人员继续查看票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从该单位给职工开出的票据上找到了证据,证明举报属实,并依法收缴违纪款148万元,这是当时玉林市纪委自办信访案以来一案收缴款最多的案件,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1998年,“陆川县金融风波”震惊中央。中央、自治区、玉林市都十分重视,层层要求查处,并尽快公布事实真相。顾云随专案组进驻陆川,负责清查与案情相关的账表。时值6月,天气炎热,陆川县城区城市信用社一间屋子里,满满一屋的票证,空气污浊,人待在里面甚是难受。但顾云带领办案人员蹲在屋里昼夜彻查,终于在票证上取得了线索,为与涉案人员谈话准备了有力武器。在铁证面前和办案人员的政策攻心下,涉案的原陆川县副县长吴耿岳不得不交代了其受贿、行贿、贪污等违纪违法问题。
2000年北流市高特公司案,顾云又负责协查账目。查账非常枯燥,当时查了很久也没查出问题。于是,便有同志萌生了退意,赌气说,宁愿从办案点走路回玉林也不愿再查下去了。可是顾云坚持了下来,并不停地给大家鼓气,终于在账目上发现了问题,在证据收集方面取得了突破。正是凭借这一突破,玉容一级公路北流段项目建设指挥部和北流市高特公司以招商引资奖励为名私分公款800多万元的案件一举告破,并牵出了原北流市政法委书记李某等人贪污、受贿的窝案。
当时主管案件查处的原玉林市纪委常委王德孝对顾云的坚韧和责任心钦佩不已。他说:“顾云原则性强,立场坚定,不唯上只唯实,为很多案件的成功查处贡献了力量。”
“唯实”二字,难在坚持。在纪检监察这条没有硝烟的战线上,坚持唯实,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勇气,意味着清贫和寂寞。有人向顾云送钱送物,他义正词严拒之门外;有人给他打恐吓电话,他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有领导递条子说情,他顶着压力坚持正义。在权势的阻挠、人情的围攻、暗处的威胁面前,顾云就是一名胸怀正义、铁面无私、廉洁自律的反腐斗士。
信访室掌握大量的案件线索,一些涉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顾云,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想从老顾的嘴里获取‘内部消息’或‘通融通融’,那绝对是痴心妄想!”王德孝说。
一次,顾云女儿所在中学的一位任课老师找到顾云。原来,该学校因为将学期剩余课本费私发给老师而被处理,于是,这位老师就想请顾云以市纪委常委的身份出面施压,把事情摆平。但顾云不为所动,心平气和地跟老师讲政策、摆道理,终于使那位老师心服。
离开农村三四十年,顾云依然保持着农家子弟勤俭节约的本色。“平时穿的衣服比较旧,总爱把一把折叠雨伞插在裤兜里。”同事们对他形象的描绘众口一词,“一套90年代参加歌咏比赛时单位发的西服穿了10多年,别人都不穿了,只有他还在穿。”即便当上了处级领导干部,他也从不和别人攀比,从来没向单位提过配备公车的要求,日常上下班不是坐公共汽车就是骑自行车。
顾云不仅严格自律,对家人也经常教育。多年的耳濡目染,一家人自觉结成了“反腐同盟”。“有什么事情,你们就到办公室找老顾吧,不要到家里来。”妻子无数次重复着这样的话,拒绝请托人上门送礼说情。当年的女儿小小的年纪,也知道拒绝陌生人上门来,每每接到电话,总是稚气地对电话那头说:“我家很难找的,左拐,右拐,右拐,左拐……总之你是找不到的。”
正是“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顾云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第一线,始终高擎反腐利剑,并在清贫中坚守住了党性信仰。令人惋惜的是,这一程却在2012年7月24日画上了句号。
然而,顾云所留下的是人们无尽的思念,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胸怀和凛然正气……(陈俐 王彦臻 杨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