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 一身正气 一片赤诚
----记河南省宁陵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正科级检查员韩传义事迹
一路走来,中共河南省宁陵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正科级检查员韩传义同志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擦一把征途跋涉的汗水,他坚毅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一路上铺满了鲜花,“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填满了他的履历表;一路上,凝聚着他的艰辛和汗水,他无怨无悔、默默耕耘、不计私利。
人们称赞韩传义:对事业,一腔热血;对社会,一身正气;对党和人民,一片赤诚。
一 腔热血
韩传义是个工作狂,对党的事业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为了党的事业,他从事多种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是全力以赴,干得非常出色。在部队当《战胜报》记者时,他风尘仆仆的追踪采访,受到政治处嘉奖4次,政治部嘉奖1次。
1985年,韩传义专业分配到宁陵县广电局,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宣传工作者,曾被河南省十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1986年,他被调到县委信访办公室工作,他又是一心扑到信访工作上,踏踏实实的工作,因此,多次被评为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3年,韩传义调入宁陵县委党史办公室。在一段时间里,党史办公室没有主任,作为副主任,韩传义又挑起了全盘工作的重担。原来,宁陵县党史办公室的工作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在整个地区处于落后状态。韩传义带领大家三年便完成了《中共宁陵县党史大事记》、《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和《宁陵文史撷英》三部书稿的编辑任务。其中《中共宁陵县党史大事记》一书还荣获1998年度河南省党史优秀成果二等奖。党史档案工作也由原来的落后状态一跃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调入中共宁陵县纪律检察委员会以来,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不畏艰辛,不辞劳苦。2006年5月,他带领案件组一行四人到孔集乡办案,当时正值暑天,他 顶烈日,冒酷暑,为查访案情走村串户,二次中暑晕倒。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不行,不查好案件,我睡觉也合不上眼。”他毅然带领同志们坚持将案件查 清结案。
韩传义热爱文学。为了促进纪检工作的开展,他还经常向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投稿,报导纪检战线的事迹。2002年以来,他先后在省、市级报 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稿件300篇。在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下班的概念,下班以后他进行的是另一种战斗,他家的电灯经经常亮到深夜,一篇篇稿件便常常 在午夜之后定稿的。但是,对此他并不满足。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办起宁陵《纪检监察》刊物,随后又与《中国廉政文化网》联系,建立了《宁陵廉政文化网站》,成立了136人的新闻宣传队伍,并聘请了10名廉政网评论员。接着,又马不停蹄的将廉政文化推向了农村……
满足?韩传义摇了摇头。他一腔热血在跳动,在工作上他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一身正气
韩传义是个随和的人。经常满面春风,柔言细语,和蔼可亲。可是,对工作却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办理案件,丁是丁,铆是铆,铁面无私,一身正气。
2006 年8月,他带领案件组到一个乡查办案件,顶烈日,冒酷暑,深入到许多村庄对群众调查取证,就在案件将要水落石出的时候,当事人的哥哥暗地里给他塞来一沓人 民币,大约五千元,说小意思,请操心。韩传义当即严词拒绝,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并让说服弟弟,立即改变态度,配合调查,说清问题。当事人的哥哥仍不罢休东 拉西扯和韩传义攀起亲戚来。韩传义说:“如果论亲,那就更应该加重处理,越是亲戚越不能留情面!”其人只好气愤地走了。案件终于还是在纪委领导的支持下顺 利查处。
2005 年5月,韩传义在调查本县商业部门一个案件时,当事人的妻子,以一个老熟人的身份,给韩传义套近乎,言谈之间,塞给韩传义一个信封,内装大致有上千元现 金,下楼就走。韩传义从三楼追至楼下,言词批评了她的行为,并将信封退回。韩传义干纪检工作以来,得罪了不少人,他说他并不后悔,干纪检要敢于同腐败行为 作斗争,最终消灭腐败,用党性原则的正气,压倒歪风邪气,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社会。韩传义同志的凛然正气,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一 片赤诚
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韩传义一片赤诚,从来不计较个人私利。
为了党的事业需要,参加工作以后韩传义曾频繁调动,干过许多工作,从广电局到信访办、宣传部、党史办、爱委会到纪检会,往往刚刚熟悉了工作,走熟了路子,便 又要去干新的不熟悉的工作,韩传义总是毫无保留地服从组织安排,毫无怨言。无论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他都象一团火,在那里熊熊燃烧。他以满腔热情从事他 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工作,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落后的单位在他的领导下也往往一跃而成为先进单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与他的热心、真诚、无私的“拼命 三郎”精神是分不开的。
2002 年,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党的反腐倡廉工作也逐渐加强。正在这个时候一份调令,将多年从事党史和宣传工作的韩传义调到了县行政服务效能监察中心任 副主任。从一个闲散、轻松、享受正科级待遇的单位,调到监察中心,工资下降60多元,又一次从一池柔风轻抚的静水中,投身到风急浪猛的激流。韩传义何去何 从?他的父亲是一位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革命前辈,对他说:一个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从来就不能退却,你去上任吧!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于是,韩传义 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1986年的一天,韩传义正准备下乡,刚走到县委门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汉上前抓住韩传义的手久久不放。他热泪盈眶的说:“您真是党的好干部啊”!
这个老汉姓汤,是阳驿乡汤林王村人。解放前参加过八路军,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和部队失去了联席。当时的部分同志也为汤大爷写了证明材料。汤大爷上访要求为其 解决优属金问题,然而,上级明确规定,要解决汤大爷的问题,必须提供汤大爷当时参加革命的原始历史证明材料,仅几份当事人的证明材料还不够, 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汤大爷家中的子女认为老汉为革命出生入死实在不值,埋怨他没能耐,比他参加革命晚的人都能升官,安排子女,可汤老汉连个生活补贴也没 有。汤老汉无奈走上了漫长的上访路。一开始,家中子女还给老汉一些搭车的钱,时间长了,连搭车钱也给不上了。从家里到县城,一来一回50多里,八十多岁的 老汉怎么走得动啊!去县城有时甚至爬煤车,多危险啊!韩传义了解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多方调查,证明汤老汉所谈情况属实。于是,他找到了当时负责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的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韩廷格汇报情况,并和韩廷格主席一起找到当时任阳驿乡党委书记的花培河,经研究决定:“为汤老汉解决每月28元的 生活补贴。”
韩传义后来感慨万端的说:“一个出入枪林弹雨的老革命同志,仅仅28元的生活补助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的老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善良呀!为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民我们就应该奉献我的一片赤诚”。(王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