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
赤诚铸忠魂
——追记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
38岁,正是人生的韶华。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黄金般的年龄。2012年12月10日,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张险峰,突发疾病,离开了他热爱的纪检监察事业。
如今,在张险峰昔日办公室的窗台上,一盆石榴花正吐露着艳红。人虽去,花犹开,一如他的人生,生命虽然短暂,满腔赤诚却如浓绿万枝中绽放的一抹红,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险峰同志身上,党性与人性、侠骨与柔情得到了统一,敬业与专业、公正与无私得到了彰显。”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建国动情地说。
2009年,张险峰当选“湖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5月,他被追授为“怀化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和“怀化市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敬业与专业
自2012年底起,张险峰办公室的灯便再也没有亮至深夜,这让怀化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副主任刘军有点不习惯。
“由于办案子,我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回去时,常常看到险峰的办公室亮着灯。”刘军说,他经常会敲敲玻璃提醒张险峰早点休息,但张险峰每次都说再忙一会儿。
张险峰的敬业与专业正是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熬出来的。他曾说,父亲之所以取“无限风光在险峰”诗词里的“险峰”两字作为他的名字,就是希望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勇攀高峰。他做到了!
1996年,张险峰告别校园,来到怀化市沅陵县纪委,从事政策性强、业务性强的案件审理工作。“寒酸”的电大出身,不对口的文秘专业,张险峰迎来了他人生征途中的一座高峰!
为了跨过这座高峰,张险峰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很多人都说他学起来近乎痴狂。
15年过去了,梁晟源依然清晰记得张险峰学习的那股“傻”劲。1998年4月,时任怀化市会同县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的梁晟源作为市纪委检查组成员到沅陵检查案件审理工作。“就在检查工作即将收尾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突然羞涩地站起来,一口气问了10多个问题。当时我就想,这小子也忒笨了,怎么连这么基本的问题也问。”梁晟源说,后来他知道那个小伙子叫张险峰,也知道他并不笨。当天晚上,张险峰竟来到他住的地方请教。梁晟源好奇地问:“检查组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我?”
张险峰用手挠着头皮憨憨地说:“我听说过你。你1988年就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了,是个老师傅嘛。”当晚,他们探讨问题直到深夜。
正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超乎常人的钻劲,张险峰一步步完成了从案件审理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2003年,当初的“笨小子”已经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担任沅陵县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2007年,他走马上任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
熟悉案件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除了业务能力外,他们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单调枯燥。然而,熟悉张险峰的人又都知道,17年来,他就像沙漠中的一匹骆驼,载负着艰辛与孤独默默地跋涉。
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主任张秀云说,只要不出差,张险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里度过,熬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
“一个案卷一般都有几十页,多得有上千页,每一页都马虎不得,如果仅仅朝九晚五,如果耐不住寂寞,是不可能把好案件审理关口的。”张险峰的同事陈素芳深有感触地说。
公正与无私
追悼会上,张险峰入门时的师傅、已经退休的沅陵县纪委原常委田清辉扑倒在张险峰的遗像前放声大哭:“险峰啊,做徒弟时,你拜我;做人时,我拜你呀!”他说,张险峰身上那种公正无私的品质值得他深深鞠一躬。
时至今日,田清辉依然对10年前的一件案子记忆犹新。
2003年,一名曾因挪用公款被处理的人员向沅陵县纪委提出案件复审。拿到卷宗,张险峰有点纳闷:案子都过去6年了,怎么还提出复审?多少知道点情况的人告诉张险峰:“他的一个老乡刚调到省城任职,他估计是想打着老乡的旗号弄个‘从轻发落’。”
果不其然!不仅被处理人员多次向张险峰抛出橄榄枝,他的老乡也接连打来电话,委婉地提醒“慎重”审理。
“我们会以事实和党纪为依据,严格把关,确保公正。”无论面对诱惑还是压力,张险峰总是不卑不亢。他将上百页的案卷反复研读,又不辞辛苦地找到相关人员重新调查……3天后,他在案卷上重重落笔:案件定性有理有据,原来处理意见不予更改。
这就是张险峰!握紧案件审理的如椽之笔,做到字字千钧,把每件案子都办成铁案。
2011年底,张险峰在某县检查案件审理工作时发现,有两件案子,同是私驾公车,又都造成人员伤亡,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造成一死一伤者,受到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造成两死一伤者,却只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
张险峰敏锐地察觉背后定有隐情,决定向组织如实汇报情况。就在这时,压力接踵而至:有人打出感情牌,有人展开金钱攻势,更有当地领导警告他强龙不压地头蛇。然而,张险峰正气凛然,软硬不吃。
“当初定性时,由于县里领导打了招呼,我们才没有公正处理。”见张险峰铁骨铮铮,当地纪委案件审理室负责人无奈之下道出实情,希望张险峰别太为难他们。
“作为案件的把关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如果仅仅因为领导施压就屈服,如何秉公执纪!”张险峰的一番话,说得那名负责人面红耳赤,没再吭声。
最终,这个案件质量被定为“不合格”。没有受到正确处理的人员和弄虚作假者都受到相应处分。
据了解,17年来,张险峰平均每年审理案子20多件,一直保持着“零申诉”的纪录。
侠骨与柔情
“恩人啊,要不是您帮我澄清事实,只怕我会含冤九泉!”追悼会上,沅陵县太常乡某村年近六旬的党支部原书记李某站在张险峰的遗像前泪如雨下。
2000年,李某被举报私吞村里的移民资金2.86万元。尽管他坚称自己清白,但是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他百口莫辩。“被退还赃款”的李某百般不服,走上上访之路。
几经周折后,信访件被批转到张险峰手中。看着头发斑白的李某满脸愁苦,张险峰安慰道:“如果你说的情况属实,我们一定还你公道。”
然而,查清真相谈何容易!由于案子已经过去多年,加之当时多个部门参与,证据材料的补充搜集繁琐复杂。有朋友好心劝张险峰:“陈年积案,就像个烂摊子,不要费力不讨好。”
“难道因为难,就对真相不闻不问?这不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作风,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所言如所行。张险峰带领同事背着行李进驻村子,找出当年的经济账目进行拉网式核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而,半个月过去了,所查线索依然对李某不利。
就在这时,村里一名总是打听案件进度的会计引起了张险峰的注意。张险峰果断调整调查方向,阻力却不期而至。
“农村的案子牵涉到很多家族利益,不好查,到此为止吧!”有人劝张险峰放手。“案子既然到了我手里,我就不会放过坏人,更不会冤枉好人!”张险峰不为所动,继续内查外调。在当地信用社的协助下,村里某会计利用李某处理收据的疏漏,嫁祸于人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冤情得以洗雪,李某紧紧握着张险峰的手老泪纵横:“谢谢你还了我清白,让我今后能大大方方地在村子里待下去。”
在案子上,想从张险峰那里得到“特殊照顾”,没门儿。但熟悉他的人又都知道,案子之外,他又毫不吝啬自己的特殊关怀。
有一年,某乡党委原书记、原乡长因瞒报6例计划外出生人口,受到调查。
张险峰在约见两人之初,两人思想上有情绪,经常数落甚至辱骂张险峰。但张险峰毫不计较,耐心地鼓励他们甩掉包袱、鼓足干劲、重新开始。
“犯过错误没关系,只要你们勇于改正,仍然是党的好干部、好同志……”张险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交之以心,终于叩开他们的心门,带领他们重新站了起来。如今,两人均在新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党性与人性
不唱歌,不打牌……在同学和朋友眼中,张险峰很“无趣”。
但张险峰有他的原则。他曾向在法院工作的同学魏立坦言:“正人先要正己。我所处的岗位特殊,一不小心弄湿了‘鞋’,丢了党性原则,就没有资格去监督别人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张险峰才在寂寞中、在清苦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党性。”魏立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同学。
2007年,张险峰调到市纪委,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从住在市区的姑姑家借了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和4个板凳,就此安顿下来。房间里没有电视、冰箱、洗衣机,唯一的电器是一台电风扇,还是妻子夏天来看他,发现屋子不通风,趁他上班时偷偷买的。
“我几次问他为什么不买个电视机,他总说晚上要加班,回来就睡了,买了也看不上。真不知道这几年他是怎么过的。”张险峰的姑姑抹着眼泪说。
生活上的清苦,张险峰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让他挂念的是在沅陵的妻儿。为了方便看望他们,他咬牙花七八千元,买了一台被同事戏称“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二手桑塔纳。车虽破,却是张险峰作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的责任的体现。一有时间,他便回沅陵,为妻儿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陪妻子散步,带儿子打球、骑单车。
在妻子的记忆中,即便张险峰远在怀化,丈夫的爱依然萦绕在她的身边。“几年前的一天,我一进门,竟发现儿子一只手拿着电话,一只手在淘米。我问他在干吗,他告诉我,险峰正在电话里教他煮饭,让他学会了煮给我吃……”回忆起那温馨的画面,妻子泣不成声。
张险峰不是没有机会改变夫妻两地分居的状况。据张险峰的同事介绍,单位领导曾让张险峰打个报告,把妻子调到市里来。然而,直到去世,张险峰的这个报告也没有交。他曾和同事说:“我们单位有不少‘半边户’,爱人都在外地工作,我怎么好意思求组织给我开小灶!”
“他就是一个不添麻烦只添彩、不愿求人只做事的人。”张险峰的一名同事哽咽着说。
由于长期的高压工作,张险峰不仅患上了胆囊炎,高血压更是常常达到220。此后,每次回家,他都会带着两个塑料带,一个装着自己的业务书籍和儿子喜欢吃的零食,一个装着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总是把药藏着,偷偷服用。
2012年12月9日晚11时,加完班的市纪委纠风室副主任朱海经过张险峰办公室时,发现灯还亮着。
“不早了,该休息了。”朱海关切地说。
“这件案子有几个疑点,我再琢磨会儿。”灯光下,张险峰的神情有些疲惫。而这竟成了朱海记忆中永恒的定格。
第二天早晨7点,张险峰像往常一样走出出租屋去上班。然而,生命的隐患却在这条他已经走了6年的路上给了他致命一击。他在下楼时突发脑出血而昏倒……
匆匆地,张险峰走了。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赤诚,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间!(记者 郑亚邦 通讯员 乔伊蕾 张晓成 尹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