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岭区众乡亲
——记安徽省纪委帮扶明光市联络组长解志国
走村串户慰问岭区群众、跋山涉水推进结构调整、四方奔波引来帮扶资源……谈起安徽省纪委帮扶明光市分水岭治理的联络组长解志国的事,当地基层干群一口气能说出好多。
实现治理新转向
位于安徽省中部、绵亘千里的江淮分水岭地区,由于干旱缺水、灾害频繁的恶劣条件,被扼住了发展的步伐。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对岭区全面实施综合治理的重大决策,并从2002年起确立了对口联络帮扶制度。2011年8月,安徽省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处长解志国到明光市继任明光分水岭区联络组长、挂职副市长。
解志国一到任,就扑下身子到各乡镇街道调研。明光市分水岭办公室主任胡旭说,解副市长常讲的话就是“从零开始,从头开始,让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前些年,治理工作侧重于栽树、修路、蓄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志国根据省里提出的综合治理方针,与当地干群共同研究,将治理工作拓深拓宽,实施分水岭治理的重要转向,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上下工夫,规划并实施以岭区金银花、草莓、甜叶菊、红薯、花生、水产品、畜禽等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生产及深加工,从而带动岭区群众尽早致富奔小康。
金银花产业在明光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应对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解志国根据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带队远赴山东平邑和河南封丘考察,通过充分论证,将该市张八岭镇金银花产业列入2012年度明光市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示范片项目建设内容。目前,由新加坡客商投资400万美元组建的绿大地合作社已经租赁山场5159亩、建育苗基地97亩,张八岭全镇已栽种金银花1500多亩,更可喜的是,带动全市金银花种植已达8000多亩。
如今的明光市分水岭地区变身为甜叶菊、红薯、花生等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成就了一个个有产业特色的乡镇街道:“山芋城堡”自来桥,“绿豆之乡”涧溪,“金银花之乡”张八岭,“杂粮之乡”石坝……
省分水办主任王俊修称赞明光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有“章法”。
抓主抓重抓扎实
“解副市长的工作非常扎实!”明光市分水办的人感叹地说。
明光市的帮扶工作由省纪委牵头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商务厅、省建筑工程学院、省皖能集团、省电信公司共同实施。解志国作为联络组长,还多方奔走,充分发挥省直帮扶单位及联络员的作用。在他的协调下,省商务厅领导带队专程赴所联系的张八岭镇开展调研,帮助该镇建起了大型农贸市场等,并为农民打开了网上销售的通道。明南街道的草莓种植业得到了省皖能集团50万元的有力支持,奠定了草莓生产的良好基础,“草莓之乡”如今已闻名遐迩。省建工学院派驻石坝镇的联络员汪伟每月驻镇时间都在20天以上,帮助当地进行规划,深入施工现场督查工程进度和质量。
两年来,解志国争取到省和滁州市资金达700万元,组织群众自筹和吸引社会资金1800万元,总投入高达2500万元。争取的帮扶资金的数额每年都在全省的平均数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岭区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解志国还注重把项目建设与廉政建设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了项目招标备案制,并进行了完善,形成了项目安全、干部安全、业务部门满意、群众高兴的多赢局面。
情系岭区众乡亲
解志国出身农村家庭,到岭区调研时,那种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了,进而化作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尤其是在农民安全饮水上,倾注了他的许多感情和心血。两年来,他多次深入岭区,走村串户,探索解决办法,先后让6000多名农民吃上了干净水。
自来桥镇的平田村矮山头自然村,以前家家打个土井、压井,但都是表层浑水,甚至猪粪水、鸡粪水都能洇到井水里。解志国经考察决定在附近的杏山上建个大水池,引入经检测完全合格的泉水,利用水位差向山下村庄集中供水。群众笑逐颜开地说,现在吃上了干净的泉水,还能通过水泵把水抽到家里的水罐,太阳能淋浴也能用上了,政府为我们干了件大好事!
“抓实项目建设就是对岭区百姓负责”,解志国常用“如履薄冰”这个词作为工作要求。在项目建设中,他总是一个一个到现场督查进度和质量。像三界永林山芋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基地建设,他一个月去了三次,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到点上查看进展情况。长期从事乡镇分水岭治理工作的张八岭镇副镇长姚国青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解副市长工作责任心很强,项目一批下来后,他都要亲自到现场督查督办。即使是很远的村庄,车子不能开到跟前,他也坚持跑几里路到项目点。”
此外,解志国还广泛发动亲朋好友来关心分水岭老百姓。
几度栉风沐雨,几度春华秋实。2012年明光市分水岭区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治理工作再次进入全省优秀行列。群众高兴地对解志国说:“我们有信心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李龙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