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和万家
“兢兢业业奉献在一线,春风化雨和美千万家——致谢陈超荣。”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司法局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便会看到这样的锦旗。一面面锦旗挂满了一面墙。翻开一本本调解意见簿,映入眼帘的是当事人记录下的一句句饱含深情的文字:“陈超荣是第一大好人,事情圆满解决全靠他耐心细致的工作。”“陈超荣是群众的贴心人。”“无以为报,谢谢你,陈大哥!”
……
这位深受当事人好评和爱戴的调解员,就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司法局矛盾纠纷调解处中心科长陈超荣。前不久,他被武进区授予全区首批“政法系统十佳政法干警”光荣称号。
“没权、没势、没钱,有的只是琐碎事、烦恼事、费心事。”一些人曾用这“三没三有”来形容人民调解员。但陈超荣自从10年前调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起,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
“打铁先要自身硬。”陈超荣深刻地认识到,工作中,如果没有过硬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术,就无法驾驭人民调解工作,甚至会适得其反。为了尽快熟悉业务,陈超荣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无数个周末、无数个深夜,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却在啃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法律、心理学书籍。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陈超荣渐渐成为“调解行业”的行家里手。在调解工作中,他以理服人,成了老百姓眼中最值得信赖的调解员。
调解工作琐碎而复杂,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纠纷和矛盾,劳资纠纷要求维权、意外伤害要求赔偿、物业纠纷要求调解、医患纠纷要求解决……陈超荣从来没有抱怨过苦、抱怨过累,始终用微笑直面困难,耐心化解僵局,真诚打动群众。10年来,他坚持每天在一线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共调解矛盾纠纷1500多起,涉及赔偿金额8000余万元。
责任心是调解工作的主动力。陈超荣常说,调解员只有具备了“案子在手就茶饭不香”的责任感,才能不负众望。一旦接手需要调解的案件,他总是不分日夜,忘我投入到化解矛盾中去,即使一起纠纷要调解几十次,也绝不会半途而废。
2013年除夕那天,当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时,陈超荣却依然奋战在调处一线,妥善处置了某公司因拖欠百名农民工工资240余万元而引发的上访事件。当时,陈超荣一边稳定农民工的情绪,一边与某公司负责人商议解决方案。当天下午5点,终于让所有农民工拿到了工钱。看着他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如愿踏上了回家的路途,陈超荣备感欣慰。
有人说:“这种一不图名、二不图利的事,完全可以放到春节长假后上班再办。” 陈超荣却说:“那样做,我是欢欢喜喜过年了,而这些农民工却寝食不安。牺牲自己的一些休息时间,换得更多人幸福是值得的!”
陈超荣常说,待人真诚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基础。“一个调解员只有抱定一颗真诚的心,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用真心实意来打动当事人,才能有效消除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
2012年8月,武进区某镇租赁房屋内发生一起致人死亡案。公安机关虽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但犯罪嫌疑人没有能力支付民事赔偿款。事发后,被害人的妻子离家出走,留下7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被害人的父母经济本不宽裕,又要抚养孙子孙女,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陈超荣接手这起纠纷案时,就有人好心地提醒他:这是个“烫手山芋”,小心“惹火烧身”。但陈超荣没有多考虑,果断地接下了这一任务。他多次找被害人亲属谈话,了解他们的各项要求。为了帮助被害人亲属渡过生活难关,他多次到民政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终于获准减免了被害人的丧葬费用,为其家庭争取了一笔救助资金,使被害人亲属满意地回了老家。在他们临行前,陈超荣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全部拿了出来,并一再叮嘱其回去后有什么困难还可以来找他。多年来,陈超荣共资助过困难当事人家庭20余户,所捐款物折算6万余元。
“调解员不能偏心眼,更不能厚此薄彼,对当事人双方要一视同仁,办事公道是准则,廉洁自律是根本,这样才有利于矛盾的化解。”陈超荣说。在调解结束后,很多当事人都与为人真诚、热情的陈超荣成了朋友,就连他们的家事、难事、心事,都愿和陈超荣说一说,听一听他的意见。如今,“有困难,找老陈”已经成为许多当事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和陈超荣打过交道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他注意观察、思考、总结,是一个“用心人”;他工作作风严谨,总是能把双方矛盾摆平,是一个“细心人”;他同情弱者、伸张正义,总是帮助有困难的人,更是一个“爱心人”。(贾少波 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