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村里的女支书扎根基层35年用真心公心赢民心
1960年出生在盐池县冯记沟乡回六庄村一个贫穷回族家庭的马自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回族妇女。她所出生的时代是不幸的,因为她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是一个品尝过生活艰辛的人;她经历过“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是村里唯一一个回族女初中生,在当时看来算是破纪录了。1978年初中毕业的她回村先后任妇联主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35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全国致富女能手、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和谐家庭、全区“五好”文明家庭、全区矛盾纠纷调解能手、吴忠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因地制宜谋发展 丹心一片共致富
自担任支书那天起,回六庄村脱贫致富的责任就落到了她这个柔弱的回族妇女肩头,为了带领群众脱贫 致富,马自霞始终牢固树立“自己不致富,不配当干部,不能带领富,不是好干部”的思想,始终将“面貌不改她难安,群众不富她无颜”的信念放在心上,千方百计,搞创新取成效,坚持当好“领头雁”,带领群众致富。
国家实施封山禁牧后,由于禁牧工作抓得紧,传统的放牧散养的方式行不通,但群众习惯了这种传统的饲养方式,对舍饲圈养抵触情绪很大,偷牧、夜牧屡禁不止,禁牧工作可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为了让群众尽快能够接受和掌握舍饲圈养技术,她先后带领群众到养殖示范户和养殖大户家里实地观摩,现场听取他们介绍养殖经验,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如今,不但马自霞靠养殖致了富,在她的带领下回六庄村已有六个养殖园区,150座养殖棚,年饲养滩羊量达5万只,人均收入4000余元,大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尽心竭力为民愿 无怨无悔干实绩
修铁路要经过村上,部分群众对政策心存疑虑,不愿接受,项目还未开工就遇到了阻力,她主动邀请清真寺阿訇利用星期五主麻日给群众讲政策、做工作,最终说服了群众,工程按期顺利完成。
村上办学条件差,没有课桌椅,马自霞就跑上跑下给争取,孩子上学买不起学习用品,她就到企业、到部门要,用马自霞的话说,自己就是个“伸手派”,到处讨要。办学条件改善了,可家长不愿送孩子入学,成了老大难问题,大部分孩子很小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马自霞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头,她说,一定要保证让孩子有学上,为此,她挨家挨户给孩子家长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大部分适龄儿童重返校园,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家长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辍学率由原来的50%降至零辍学。
2013年回六庄强记滩自然村被列为自治区住建厅“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对于马自霞来说,这是为群众改善环境的好机会。但方案已经公布,群众坚决反对,原因是旧村改造虽有项目补贴,但每户自家还要投入不小的资金,且配套资金要等到验收后才能到位,群众手里没钱,大量的维修新建资金从哪里来?马自霞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跑企业、找部门,积极协调,工程如期开工。在工程建设前期,个别群众恶意阻挠,导致工程一度处于搁浅状态。马自霞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到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还组织群众到同心、海原、红寺堡等周边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方去观摩学习,最终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新建改造了113户400余人危房,新建清真寺2个、广场1个,道路硬化、围村造林全部按照计划高标准完工。
近年来,她还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解决了409户人饮问题,为七个清真寺安装了21台太阳能热水器,修建了大马公路、老庄子至南滩6.8公里村道水泥路。
家庭和美做榜样 扶贫帮困献爱心
马自霞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她不计名利、情系百姓,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她和丈夫二十多年来互敬互爱,是村民们羡慕的好夫妻。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严格要求,她常说:“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由于家教严格,儿子强涛很务实,在外打拼多年,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成立了一家运输公司,在他的带领和扶持下,回六庄村部分青年也从事运输行业,走上了致富道路。村民强金涛家庭困难,刚开始在运输公司打工,后来在强涛的帮助下,有了自己的运输车,年收入也有10余万元。
在生活中她勤劳朴实,村里哪家有困难哪家就有她的身影。她将自家的养殖棚无偿提供给困难户强吉先帮助他搞养殖,如今,强吉先通过养羊过上了富裕日子,还盖起了5间砖瓦房。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回族传统节日马自霞都要去看望慰问低保户、贫困户和寺管人员,注重发挥清真寺作用,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维护民族团结和谐。
十年前,在冯记沟乡,一提起回六庄村,干部摇头皱眉,群众唉声叹气,原因是村子太穷,工作难开展。现如今在马自霞的带领下,回六庄村已摆脱了贫困落后面貌,正在为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