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为民干成三件事,群众念他一辈子

发布时间:2013-10-25 18:02:28 浏览: 346

——记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



王伯祥(左二)资料照片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在寿光,王伯祥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关键时刻,又是王伯祥一锤定音。“不是无故杀青,而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干!”


3个月后,三元朱村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一个大棚收入2.3万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动员,50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640多个村庄。时至今日,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3万个,带来的收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当时也怕干不成,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再推广。”谈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说得很淡然。


务实不作假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么要求别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点假。


原稻田镇党委书记杨洪友还记得,1990年当地遭遇干旱,大片玉米受灾。王伯祥到镇里调研,问杨洪友总共开了多少台机器抗旱。“我说统计是138台,他说根本没有这么多,都一一给你数了,顶多也就100台,然后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这样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实地看。”


寿北开发,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滩,就是浅海滩涂。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寿南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寿北怎么办?王伯祥下了决心,准备组织十几万人搞一场大会战。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组织这么多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战开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45天时间,王伯祥硬是没挪“窝”,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有一次去潍坊市开会,正赶上秋雨连绵。散会后已是下午6点,王伯祥立即驱车往工地赶。车子因路面湿滑走不动,他就和秘书拿着手电筒步行了5公里,顾不上换下已经湿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窝棚漏没漏雨。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当别人劝他回家看看,王伯祥这样回答。“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20多年前,参加过那场大会战的羊口镇官台村村民齐万华回忆:“一开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现在心里全是感激,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奇迹,实际上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王伯祥干事就是实,要是光蹲在机关里能干成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


一辆“130货车”,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当。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因无货可拉,只好把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全部装上。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1年。当时,王伯祥已经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前来送行的寿光干部群众,从未想到眼前这个当了5年半县委书记的人,家里竟然如此“穷酸”。


上个世纪末,一些地方和单位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寿光县物资公司也购进了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有些人就提议给县委领导用,王伯祥却投了否决票。“没听见群众骂吗?我们的经济现在还比较落后,还是艰苦一点好!”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已经坚持了数十年。也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反映王伯祥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王伯祥看来,做事要出于公心,不然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70岁的王伯祥,早已赋闲在家,平时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见到王伯祥,老家人都会主动打声招呼、致以敬意。


因为,在群众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书记”。(卞民德)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