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段长的风采
——记十八大代表张英
“张英,共产党员,1972年10月出生,1991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运转车间煤气工段女工段长。”从这一段简短的工作简历中,我们无法获取十八大代表张英更多的信息。张英是什么样的人?她的身上到底又闪耀着哪些优秀品质呢?
张英工作照。谢守明 摄
一面旗帜
生产现场的张英,一身蓝色工装,个子不高,看上去与普通工人没啥区别。与张英共事多年的运转车间煤气站副工段长陈锋对张英非常了解,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代表了炼钢厂大多数党员的心声:“张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是没说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我们煤气站的一面旗帜,是炼钢党员的优秀代表。”
2004年,工作出色的张英被任命为煤气站工段长。煤气属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危险,造成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张英深知,在危险的岗位,生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每天班前班后张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各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巡检。有一次,张英正在巡检设备,经过一条煤气管道时,突然感到手臂上滴了一滴水,抬头一看,管道上湿湿的一片。张英心里一惊,管道渗漏,说明已出现破损,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煤气泄漏。她立即报告了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经过及时处理,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近几年,随着设备的老化,煤气柜体出现破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张英丝毫不敢放松对设备的检查和维护。2012年5月10日早上,张英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一炼钢5万煤气柜柜体侧方有破洞,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而此时生产正在进行,无法停气检修,怎么办?张英叫上煤气救护人员,带上呼吸器,系好安全绳,爬上了几十米高的煤气柜体,把事先准备好的补漏用的木桩塞进了破洞里,避免了事故。张英说,由于转炉煤气杂质较多,煤气柜体容易受到腐蚀,这样的应急措施对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女性特有的细腻,也使张英在安全工作中常常能发现和解决一些男性不易觉察的问题。一次,一炼钢9号烘烤器发生煤气泄漏,报警器不停报警,可检查人员怎么也查不到泄漏点。张英知道后,略一思索,带上肥皂水到了现场。同行的人还觉得奇怪:“去查漏,带肥皂水干什么?”只见张英把肥皂水涂抹在设备上,不一会儿,烘烤器阀门阀芯上方冒出了泡泡。同行的人恍然大悟:就好像孩子吹肥皂泡一样,有气的地方才会有气泡啊!结果,把阀芯用螺丝刀上紧,问题就解决了。
2010年9月18日,炼钢厂对6号疏水器进行管道清堵。当施工员欲爬进管道清堵时,却因吸入过量氮气而窒息昏迷。正在巡检的张英攀着脚手架,爬上了五六米高的管道检修平台,立即用胸外挤压法和人工呼吸对施工员进行施救。施救过程中,施工员的鼻子里不时流出鼻涕,张英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手擦了一下,继续为他施救。3分钟后,那名施工员睁开了眼睛。事后,面对那名施工员的感谢和人们的夸奖,张英说:“这么大个人躺在你面前,要不救就完了,当时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就是一个念头:救人!”
多年来,张英把安全紧紧地拴在了自己的心上,拴在了工段每一个职工的心上。至今,转炉煤气站没有发生过一起人身及设备事故。
“活地图”
一个合格的党员,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为了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张英尽可能参加厂里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张英担任工段长后,具体负责转炉煤气回收、加压、外送及钢松系统煤气用户管道的检修前吹扫等工作。在钢松系统投产调试的180天的日子里,张英和男职工们一道跑现场、读图纸,跟着专家一起爬高钻低,每天在现场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很快便掌握了煤气管网的分布和走向,以及设备的各种性能、参数等工艺系统知识。
勤奋的汗水没有白流。2007年,张英参与了转炉新系统煤气回收“自收自用”的攻关项目,使转炉新系统煤气回收、焦炉煤气提氢的高热值利用大大增加,仅一个月就回收转炉煤气788万立方米,吨钢回收煤气量为117立方米,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环保效益……
为了不使检修出错,张英事先列出必须吹扫的煤气管道、开关的阀门程序,画草图、做计划,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要求完成一件,验收一件,合格一件,保证了检修的质量及安全。如今,张英就是煤气站的“活地图”,各种管道的走向、容易发生隐患的地区、处理事故的办法等等,问她就行。
“她是一名爱岗敬业、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秀员工。多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服的业绩,她对工作的倾心,对家庭的付出,使她成为炼钢女性的杰出代表。”三钢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敏建这样评价张英。
最大的牵挂
1998年11月,张英的女儿出生了。
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渐渐长大,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小脸,特别惹人喜爱,给这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在孩子9个月大的时候,张英发现孩子的右眼皮怎么也抬不起来,抱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孩子患上了眼肌重症肌无力症。眼肌重症肌无力症是重症肌无力的一种,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为了治疗孩子的病,张英和工作十分忙碌的丈夫一趟一趟往福州跑。
孩子6岁了,眼看病情有所好转,却又患上了再生阻碍性贫血。这又是一个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才上一个月学的孩子不得不休学进行治疗。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张英当起了孩子的老师,每天晚上辅导孩子读书,时刻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就这样,在小学毕业考初中时,她的孩子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中学。
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身体状况虽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还未痊愈,还得定期检查。每隔一段时间,张英就带着孩子去三明市第一医院体检。
张英说,最怕孩子生病,一生病,孩子体内的血小板就急剧下降,嘴唇白得跟纸一样。看到孩子苍白的脸,张英就止不住地心痛。
孩子小学毕业时,张英带着孩子到北京旅游。一路上,孩子玩得很开心。张英很想每年都带着孩子去外面见见世面,但是她得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别人。煤气站岗位人员少,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到暑假时,很多人都想请假陪孩子,可是岗位上不能没人。
张英说:“如果自己每年都请假,怎么给工人做榜样?”作为工段长,张英的压力很大,她要完成分厂下达的各项生产、消耗指标,还要处理好岗位工人之间的矛盾。
作为女性,张英为工作付出了异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2010年春节前,张英不慎摔了一跤,半边身子都肿了,额头缝了好几针,可即使这样,她也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上班了。
几年来,张英获得了许多荣誉:省“巾帼建功标兵”、“省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巾帼奖……张英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这么多的荣誉,只想干好本职工作。”(叶水江 谢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