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忠魂
——追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
石书江(右)慰问贫困职工
在祖国西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屯垦戍边。六十年来,是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把边疆变成塞外江南,把边境线铸成铜墙铁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科技兴农促发展
“石政委一心扑在工作上,看准的事情他一定要干到底。”提起老领导,司机吴江一脸敬佩。
14年前,年仅41岁的石书江,被调到了人均耕地仅有5亩,职均收入才2000元左右的边境团场六十七团任团长。尽管石书江对六十七团的贫穷早有耳闻,但见到团部低矮破旧的平房,坑洼狭窄的路况时,他才感到有点“抓狂”。
那夜,石书江失眠了。
“是走,还是留?”当职工们一张张期盼的面孔一一在脑海中浮现时,石书江选择了留下。自此,他把六十七团的未来勇敢地扛在肩上,他要让职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尽快改变团场的落后面貌,石书江带领有关人员实地勘察、论证,短时间里跑遍了全团的角角落落,确立了“以水土开发为突破口、发展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的农业发展思路,并亲自主持、参与、组织实施了多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水利工地、扶贫开发点、牧业生产基地,到处可见他忙碌奔波、身先士卒的身影。
抗洪一线,他第一个跳进冰凉刺骨的河水;春播夏灌,全团用水紧张时,他连续6个昼夜奋战在渠道边;水利大会战,一日三餐吃在工地,睡在四处透风的帐篷里;改造中低产田,亲自勘测论证,用双脚丈量了六十七团的每一寸土地……
2011年年底,六十七团8.4万亩作物采用膜下滴灌技术,2万余亩耕地采用喷灌技术,节水农业面积占全团耕地面积的90%以上。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实施滴灌技术,每亩地用水量由过去的500立方米左右降到100立方米左右,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连职工王福华是团场发展节水农业的受益者,谈起滴灌的使用,他感触颇深:“我们连队95%的耕地使用滴灌,既省力又省水。有了水,连队的耕地面积10年来增长了三倍多。去年种地收入8万多元,在团部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多亏了石政委,不然还不知道现在是个啥光景。”
巨变令人吃惊,数据令人折服。当精量播种、双膜覆盖、测土施肥、标准化农田建设、机械化收获等一项又一项农业新技术相继在六十七团推广应用后,2011年,六十七团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比1996年增加2亿元;职均收入2.4万元,比1996年增加1.8万元;耕地面积扩大到12万亩,比1996年增加8.5万亩,等于14年间再造了3个六十七团,使六十七团从一个小型团场、贫困团场一跃成为第四师的大型团场、先进团场。
一颗丹心只为民
“石政委来了以后,我们连队发展的速度像骑马一样快!”哈萨克职工叶尔赛提诙谐的话语把大家都逗乐了。
石书江上任时,六十七团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40%的边境贫困团场,近60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中,就有500户挂账歉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
那一夜,石书江又失眠了。
他凝望着西陲星空,在日记中挥笔写下:如果没有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全团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团职工群众的小康,屯垦戍边就没有稳固的基础。正是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对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牵肠挂肚、关爱有加,十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1998年,石书江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指导制定了《六十七团扶持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经济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畜牧业融资承包经营和牲畜作价归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融资羊”改革畜牧业管理体制,以“身份羊”稳定少数民族职工队伍,以“就业羊”解决少数民族青年就业问题,极大调动了少数民族职工生产积极性。58岁的少数民族职工叶尔赛提是这些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我现在的150只羊,就是靠十多年前的50只融资羊发展起来的,我女儿的学费也是从这里来的。”有了稳定的收入,叶尔赛提的女儿成了连队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1998年3月一场罕见的倒春寒,使六十七团哈萨克族牧工1800多只活蹦乱跳的羊羔一夜之间全部冻死,牧工抱头痛哭。看到这种情景,石书江的心都要碎了。那一刻,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一年,六十七团破天荒将春羔繁育改为冬羔繁育,采取人工授精、实行冬季舍饲圈养等技术,提高冬羔成活率。
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石书江从政以来的夙愿。14年间,在石书江的谋划下,运用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加快小城镇和连队营区道路建设,使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筹措资金9000万元,在团部建起二层商业楼18幢、五层住宅楼15幢;在连队建成978套砖混结构的职工住房和604套外来工住房;改造团连营区道路53.2公里,建设花园式的城镇和连队,提升了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石书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只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做亲人,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0多年来,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石书江就出现在哪里。
2002年7月13日,一场罕见的暴雨袭来,有着多年防洪经验的石书江意识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引发洪水,于是他赶紧驱车赶往几个重点防洪单位了解情况。在察看完防洪坝往回返时,看到住在牧一队营区外的哈萨克族职工阿赛那洪家低矮的房子已经泡在水里,门前没来得及装袋的4吨多麦子已被洪水冲走,屋里还有刚收回来的20多袋小麦。他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干打垒房屋,在洪水的浸泡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家人不知所措,急得直哭。旁边的干部说,叫几个救援的人来帮他搬小麦吧。石书江一听就火了,“等人来了,小麦就泡坏了。”话音未落,他一把挽起裤腿第一个冲进屋里,扛起小麦袋子就往外走。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伙儿也顾不得什么了,一个个冲进了瓢泼的大雨中……
被石书江从洪水中救出来的六连女职工陈英会,说起石书江,事隔多年依旧泪流满面。“当我被洪水围困几经绝望时,我看到了暴风雨中石政委,我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石政委挽起裤腿,趟过一米多深的洪水,向我伸出了生命之手。要不是石政委,那天晚上我不被洪水淹死也会冻死。”陈英会边说边用头巾一个劲地擦着不断涌出的泪水,“石政委这么好的人,不该这么早走啊!”
两袖清风朝天去
时间,定格在了这一刻……“喝了这杯酒,你就要在这里再干4年。”想起石政委举杯诚恳挽留她这位农学院高材生时的情景,李春梅便声音哽咽。如今,她已经在六十七团结婚安家,想再说一句“我不走了,石政委”,遗憾的是,石书江却听不到了。
2011年11月15日,石书江在赴千里之外的塔里木大学参加人才招聘会途中,因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终年55岁。带着对尚未完成事业的牵挂与不舍,永别了他无限热爱的团场,永别了他深深牵挂的职工群众。
“人要有追求,更要有正气”。这是石书江常说的一句话。
“襟怀坦荡、廉洁勤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干部群众中眼中的石书江。
石书江爱团如家、任劳任怨,从教师到团纪委书记、副团长,再到团长、政委,无论岗位如何变换,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践行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在他内心,自己是为民而生的,团场就是自己的归宿。
六十七团底子薄、条件差、积累少。在团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全团干部职工不等不靠,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他带头执行团里规定的小车费、电话费、招待费等包干办法,从不乱花一分钱。从1997年到2006年的近十年间,他和全团干部一样,没有领过一分钱奖金。
多年来,在石书江感情的天平上,始终把团场、把职工群众放在最重的那一头,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对自己和亲属却近乎苛刻,有时甚至是不近情理。
走进石书江的家,仿佛走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职工的家。卧室里的一台老电视居然是个彩色显像管坏了的“黑白”电视机;一台威力牌半自动洗衣机是妻子的陪嫁;一个老式大立柜和两张席梦思床是弟弟搬家时留下的。看到这些,你真的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团政委的家。
在女儿石璐的记忆中,爸爸的生活终年是俭朴的。“一件160元钱的滑雪衫穿了七八年还在穿,两次在检查工作时袖子被挂烂了,补好后接着再穿;那双翻毛皮鞋穿了十多年依然舍不得扔。逢年过节,别人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的,而父母却把门反锁上,关掉客厅的灯,拔了电话线,一家人挤在卧室里看那台老掉牙的“黑白”电视。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我和母亲早已习惯了宁静平淡的生活,早已习惯了清心寡欲的日子,早已习惯了清清白白地做人。”
石书江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从未替妻子分担过家务。他生前曾对妻子说:“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陪陪你,这辈子我亏欠你的太多了”。谁知这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扔下妻子走了;石书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女儿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没操过心。在女儿的婚礼现场,没有一个照相的、摄像的,是一位好友用手机拍了一张一家四口的全家福,没想竟成诀别;石书江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1999年他77岁高龄的父亲病逝,他没有在床前侍候一天,甚至老人临终时他也不在跟前。他欠父母、妻儿的太多太多,但家人给他的却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翻开石书江留下的28本日记,每一本上都密密麻麻写满文字。有会议记录,有工作安排,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有职工群众的诉求,有对人生的感悟……
“人活的是一种精神,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正是奉行这样的人生格言,石书江一身正气来,两袖清风去,用短暂而又厚重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对兵团事业的无限忠诚,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0万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勤政为民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