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的赤子
——追记定西市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勤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在一时一事上任劳任怨并不难,难的是身居要职仍然任劳任怨;一个人无权无位时不贪不占并不难,难的是手过千万还是不贪不占!
——题 记
2012年5月24日9时18分,年仅56岁的定西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曾任市公安局纪委书记长达十年的朱勤在定西逝世。
朱勤的战友怀念他。36年的工作生涯中,为官清廉的他,每年手过千万却不沾一分;长期身居要职,妻女却没有正式工作。他为人真诚,视民警如兄弟关爱备至,对案件当事人公正公平言而有信。他为政勤勉,每天早出晚归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重病在身犹自忘我工作直至最后一息。他以平凡而朴实的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怀。
家乡的父老想念他。在安定区杏园乡朱湾村,安定两县区交界地的著名的牛营大山下,清澈甘甜的龙王潭旁,他以黄土地哺育的赤子之情,留下了陇中大山一样坚强、博大、朴实的个性,留下了故乡甘泉一样纯洁、明净、赤诚的心灵。
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生活的分路口,每个人总要作出选择,即或这种选择同样是对的,却难免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2002年,在部队工作26年的朱勤就面临着一个必须的抉择——转业,还是自主择业?转业,不过是从军营到了地方,还要继续工作。自主择业政策十分优惠,能一次性拿几十万的自主择业补助费,而且原工资百分之百照拿不误。自主择业意味着清闲,转业意味着奉献。和他一起的许多战友都选择了自主择业,但朱勤最终选择了转业。他说:“我工作了26年,我舍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再说了,党把我培养了这么多年,我不能待在家里享清福!”就这样,脱下绿军装,换上了蓝警服。
既然选择了奉献,朱勤的工作更加勤奋。转业到定西市公安局,朱勤先后担任局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职务,分管纪委、办公室、行政科、督察支队等科室。这些科室的工作量大面宽,他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不仅如此,朱勤平日从不把自己当作一名领导干部,经常干一些小事、琐事。这些事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习惯,有的人则从这个习惯中看到一种品质的闪光点。
在市公安局,朱勤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局里的通讯员换了好几个,但每一个都没有给朱勤打扫过房间,提过水,因为他每天都来得比通讯员还要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水,搞卫生。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到初三,朱勤都主动要求安排自己值班。他给大家说,你们都在家好好过年,我家离得近,这几天我值班。每个双休日,没有特殊情况,朱勤都会到单位来,阅处一些文件,整理一下笔记,检查一下车辆、锅炉、水电安全等等。走在楼道里,他总会随手捡起楼道里的纸屑、烟头,闲暇时常常拖楼道、扫院子。干警们都佩服地说:“朱书记真是一个把单位当成家的人!”
说起朱勤的勤奋,老战友李宗立由衷地说:“在部队时,朱勤总是非常主动地去工作,从不等领导安排。有的事领导还没想到,他就已经干完了。”他说,“和朱勤一起共事,我们都有压力,觉得他可亲可敬又‘可恨’,我们都被他‘逼’着不得不勤快,我们全团的战友都无形中把他作为榜样去学习、去比较”。
市公安局曾任行政科副科长的刘榆平对朱勤的敬业精神十分佩服。他记得2005年底,朱勤刚接管财务时,单位经费十分紧张,各类票据都集中到年终统一报销。刘榆平把一整年的报销票据装了几箱子送给朱勤审批,原想当时年终,手头事情特别多,朱勤只会大概看一下,程序性地签个字就完了,没想到他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休息时间,把所有的发票、清单一张一张认认真真地进行了复核,符合的签了字,不符合的挑出了一堆,让行政科重新审核。刘榆平说:“一件小事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精神。”
领导的讲话稿一般都由办公室工作人员起草,但朱勤有一个习惯,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工作,他的所有讲话、汇报材料等都是亲自撰写,从来不让下属代劳。他说,作为领导,了解的材料要比其他人全面,如果单靠干事代劳,未必能反映好工作特色和经验。
行政科长陈红记得,今年3月,省厅召开装备财务工作会议,当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的朱勤强撑着病体去兰州参加会议。因为开完会回到定西时已经很晚了,陈红准备第二天上班再写汇报材料,可没想到朱勤连夜将材料赶了出来,第二天一上班就交给了她,让她分送给各位领导和有关科室。“我真是又惭愧又感动!”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陈卫东感慨地说,朱书记所分管的工作都是亲力亲为,他总把自己当作公安战线上的一员兵,只要他负责的工作,无论千难万难,一定会把事情办好。
工作中朱勤总是率先垂范,但在荣誉面前,他却一再谦让。在市公安局10年时间,他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许许多多的荣誉里头,他个人只获得过“全省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全省公安机关装财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清网行动先进个人”三项荣誉称号,就这,还是群众公推、领导反复做思想工作后才迫以接受的。他总是说:“抓工作是我的本分,而荣誉是大家的,理应向一线的同志倾斜,就不要考虑我了。”
留得正气冲霄汉
在常人眼里,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这就需要纪检监察干部要有敢于得罪人的勇气和刚正不阿的正气。朱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如果不严肃查处公安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就难以保证,公安机关的形象就难以保证。
朱勤刚转业担任市公安局纪委书记时,纪委有一名干部很自豪地把从其他单位“化缘”得来的两千元办公经费交给朱勤,原本想听到一通表扬的他却受到了朱勤严肃地劝告:“纪委、监察室是监督部门,打铁先须自身硬,坚决不能设立‘小金库’,尽快按规定处理掉这两千元。”无奈的他只好把钱交公了事。
曾任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的张学忠记得,朱勤到任后不久,在查处一起基层派出所所长违规办理户口的案件时,当事人曾先后多次托人说情,其中有上级领导,也有亲朋好友,可是朱勤依然坚持原则,秉公处理了这起案件。事后,他说:“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不能放弃原则。”
有一次,陇西县一名群众反映当地派出所负责人充当保护伞欺压百姓的问题,朱勤听后拍案而起,他先后多次带领纪检、监察民警深入当地调查,发现这个民警确有严重违纪现象,他很痛心地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及时维护了公安队伍的形象。
现任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的赵敬臣曾在朱勤手下工作了三年,他说:“在纪委工作期间,朱书记对纪委调查每一个案件都审得很严,包括案卷材料,笔录,报告,他都一一过目,仔细审阅,力争每一个案件都客观公正。他这样做是在全力维护公安机关的形象,维护公安干警的形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分管纪委工作期间,由于内部监督力度大,干警作风得到明显好转。”
据统计,朱勤担任纪委书记期间,先后对47名违纪民警进行了教育谈话,对176人进行了任前廉政谈话,对34名群众有反映但经调查失实的民警进行了诫勉谈话,并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了113次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讲座。
一枝一叶总关情
对于违纪的民警,朱勤按组织纪律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理;对于错告、诬告民警及各种阻碍执法的行为,朱勤也进行严肃的斗争,维护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警察也有警察的权益,纪委要一碗水端平,既要让群众满意,又要维护民警执法执勤。”在民警的眼里,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兄长;在群众眼里,他是一位信得过的贴心人。
平日,但凡民警生病受伤,他第一时间去看望;民警被诬陷了,他第一时间为民警维权。大家有事都愿意和他说,有苦恼乐意找他倾诉,有牢骚也习惯找他抱怨。
有一年,单位民警张志伟的父亲去世,腊月二十八日下午,开完全省公安视频会议的朱勤,冒雪驱车100多里赶到乡下张志伟的家里,吊唁逝者,慰问家人。他说碰上这类事情就一定要给同志们“长个精神”。
逢年过节,朱勤会亲自写一些慰问短信对偏远山区的干警进行慰问。朱勤去世后,临洮县公安局的一位普通干警难过地说,去年端午节,朱书记还专门发短信问候我呢,可今年端午节快到了,他却走了……
市公安局业务技术骨干曾毓刚患白血病,需去北京骨髓移植,整个手术费要40余万元,而当时曾毓刚想方设法自己只筹集到十多万元。朱勤知道后,赶紧找市上领导汇报,积极协调社保中心,单位作担保,解决了20万元。同时个人捐款500元,又号召全市公安民警总共捐款5万多元,及时解决了手术费用。朱勤去世后,曾毓刚十分悲痛,他动情地说:“朱书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可惜我再也不能报答他了!”
已经在市公安局烧了快四十年锅炉的老工人张进成提起朱勤显得十分激动,他说:“我工作四十年了,陪了几任分管领导,朱书记是最负责任,最好的领导!”冬天烧锅炉期间,朱勤一般每周都要到锅炉房来查看一次,嘱咐大家注意安全,搞好工作。2010年,在朱勤的关心下,所有锅炉工都交了养老保险。张进成说:“朱书记把‘下苦人’看得很重,每个锅炉工的名字,他都能叫上来;每逢节假日,他还会提上自家的酒给大家敬两盅。”
行动技术支队政委王耀前讲,2010年冬天,马上面临供暖了,但由于支队锅炉房塌陷,行动技术支队几十间办公室的供暖成了问题。因为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他心想,今年冬天可能得靠生火炉解决取暖问题了。给朱勤汇报后,朱勤马上跑前跑后协调解决,白天晚上地督促施工,按正常效率两个月完成的工程,抢在供暖之前的一周之内就修好了锅炉。
“一张凳子请坐,一杯热茶暖身,一番耐心解释,一句祝福相送”,这是朱勤的“四个一”接待模式。出身贫寒的朱勤,自小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群众是一切工作的源泉,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公安工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据统计,仅2009年以来,朱勤共接待群众上访案件23起26人次,收到信访信件和举报信件27封。对待来信来访工作,他始终坚持热心、耐心的原则,依法依纪解决问题。经他接待的案件,没有一起越级上访。对信访信件和举报信件,他直接带人件件核实,亲自主持召开案情分析会,并根据调查情况依法妥善处理和答复信访人。
张凤兰是敬东厂下岗职工,2008年将户口迁到天水老家,但她仍居住在敬东厂单身公寓中。2011年底敬东厂单身公寓拆迁,她因户口不在本地没有给予安置。此前,她已找了许多部门和许多人,均没有结果,于是她来到市公安局上访,要求保护一个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朱勤热情接待了她,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后,当时就安排安定区公安局开出了准迁证,将她的户口重新迁回定西。两天内,她的落户问题就解决了。为了感谢朱勤,她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市公安局,信中说:“这次上访,让我感到了政府的温暖,特别是朱勤书记,在听了我的情况后,他立即协调解决,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在听到朱勤去世的消息后,张凤兰难过地说:“多好的一个人啊,太可惜了!”
朱勤住院期间,他的家人长期陪护十分疲劳,单位安排了民警晚上轮流值班陪护,但去的人都被朱勤劝了回来。他反复对民警们说,你们白天工作很累,晚上回去好好休息,我这里没问题!大家回忆说,那时朱书记病症已到晚期,他见到我们,就吃力地举着骨瘦如柴的手,反复地示意我们回去。每说到这些,民警们都忍不住红了眼圈:“他心里想到的,总是别人啊!”
两袖清风不染尘
走进朱勤生前的办公室,室内整洁明亮,纤尘不染。翻开整齐摆放在办公柜里的工作笔记,其中一本扉页上用刚劲有力的笔迹写着:“常念权力之源,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省自己之过。”这是朱勤严于律己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了这六句格言。
现已转业到市公安局的陈宝柱曾担任安定区武装部后勤科长,有一次朱勤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望时任副部长的朱勤,“机灵”的陈宝柱赶忙出去买了两条烟递给朱勤招待客人。没想到朱勤却板着脸把陈宝柱给训了一顿:“年轻人怎么就学会了搞这一套,快退回去!”陈宝柱说,那次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干过那样的“蠢事”了。
90年代中期,朱勤担任中共通渭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当时农村孩子去部队当兵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他一个老战友给他“推荐”一位亲戚,让他无论如何“照顾照顾”。对朱勤来说,这原本不是一件难事儿,况且这个人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但定兵会上由于名额有限,好中取优,作风民主的他对战友的“重托”最终落了空。
朱勤的很多亲戚都在通渭县农村,但在通渭工作的那几年时间,他却从没有把任何一个亲戚家的孩子送出去当兵,为此他没少受妻子和亲友们的抱怨。
到了市公安局,朱勤手中的权力仍然一尘不染。
2005年以后,朱勤分管市公安局警务保障、财务和办公室工作。他先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牵头制定了《定西市公安局局机关经费管理制度》、《定西市公安局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西市公安局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并多方奔走协调,加大了对市公安机关经费的拨付。但在花钱方面,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尽量节省开支,并总是嘱咐财务人员要“把好关!”
也许有人认为分管财务的领导捎带沾点光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不沾反而不正常了,有谁能够做到时时处处不沾一点呢?可是朱勤就是做到了,他的清正廉洁令所有人心服口服。部队的老战友到定西出差,找朱勤安排食宿,每一次都是朱勤自掏腰包。刘榆平曾任市局行政科副科长,在朱勤直接领导下工作,他说:“朱书记分管单位财务后勤8年时间,一直到去世,我从没有见过他因为私事报销过一次发票。”
就是公务考察,朱勤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一次,根据省厅分配给市公安局两个国外考察的名额,市局安排了分管工作的朱勤和行政科科长李效民。从没有出过国的李效民非常高兴,没想到朱勤因单位经费紧张,自己又分管财务,为了避嫌而决定放弃了这次机会,并且劝李效民“你是行政科长,建议你也不要去”。
就这样,朱勤放弃了多次出外考察的机会。李效民的记忆中,朱勤自转业到公安局之后,不要说出国,出省也只有区区三次:一次是去北京参加高级警官警衔培训,非去不可;一次是刚做完胆囊手术不到两周,作为分管领导必须去北京为单位争取项目;第三次是2008年3月,在江西九江召开的中央政法资金转移支付测算会议,定西市公安局是西北的试点单位,怎么也得去。
在各种利益面前,朱勤还是那句口头禅:“先不要考虑我!”
2009年,单位购置了几辆新车。由于工作需要,局里研究决定将新旧车辆搭配,相对固定到局领导。朱勤说:“我不常下乡,好车让负责业务的同志先用。”他只挑了一辆十来年的旧车。就是这辆旧车,他也不轻易使用。有一次,李效民碰见朱勤搭班车回老家探亲,不安地想:“领导怎么没说用车的事呢?是不是我们服务不到位?”朱勤却坦然地说:“我这是私事,不好用公家的车。”
朱勤已经用了好几年的手机有一次不小心摔坏了,行政科借机提出用公款给他换一部新手机,但他委婉地拒绝了,将旧手机送到维修部换了几个零件后继续使用。
有个双休日,朱勤惟一的女儿订婚,他打电话叫李效民送两瓶酒,李效民便打电话派烟酒经销部的人员送去了两瓶五粮春,他心里嘀咕:“领导这次怎么想通了?”但星期一早上李效民去结账时,却发现朱勤早已付清了钱。
市公安局每年进出账务上千万,都由分管财务的朱勤经手,可是他就是没有沾过一分。用朱勤自己的话说就是:“你不拿、不吃、不喝,你的心就会正,要求别人时底气也会更足。正所谓‘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
拒绝一切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朱勤,宁愿自己承受生活的重担。他并不是“不差钱”,他出生在农村,家境贫穷,妻子杨玉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纸箱厂下岗,根据部队随军家属有关政策,地方可以安排工作,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要求,妻子至今待岗在家。他的女儿在部队8年,复员后也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一家三口基本靠朱勤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
朱勤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市公安局同志都说,他在公安局工作十年来,除过一身警服,业余时间只有一套西装,一穿就是十年。大家只记得女儿结婚后给他买了一件新夹克,他穿在身上,见了同事就“炫耀”:“我女儿买的,好衣服!”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十分“抠门”的朱勤也有大方的时候。他是他们村里惟一走出来“吃皇粮”的人,乡下亲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都会来找他,他向来都慷慨解囊,没少给乡亲们资助。遇到上访户没钱吃饭、没路费回家的时候,他10元、50元、100元地掏过多少回,谁也记不清了!
朱勤在上海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光床位费就需1600元,而按规定医疗保险每天只能报销8元,朱勤自己支付了十几万元住院治疗费用。市公安局主要领导考虑到他家庭比较困难,认为“不能让辛苦干工作的人吃亏!”便提出给他解决一部分医疗费用,并且考虑到他惟一的女儿从部队复员之后长期没有正式工作,想把他女儿安排到公安局下属某事业单位。朱勤知道后,打电话向陪同治疗的刘榆平询问情况,他说:“是不是你向组织反映的情况?这些事情怎么能乱说呢?再说了我情况好着哩,女儿出嫁了,我的工资也够我们老两口花的了,看病的钱也有,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什么比选择死亡的方式更能表达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朱勤的选择是——“就是倒下也要倒在岗位上。”
2011年下半年,朱勤身体日渐消瘦,多次晕倒在岗位上,单位的同志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检查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胰头癌晚期。医生断言,他的生命最多还有8个月。
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对朱勤的病情十分关注,要求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救治。但刚刚结束三个疗程的治疗,朱勤坚持出院。临走医生叮嘱他回家好好休息,干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他点点头,却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当死亡逼近时,朱勤仍以百倍赤诚的心依恋着他钟爱的工作。
当时正赶上市局主要领导调整,前任领导即将调离,新任领导还没有到位,在这前后交替的过渡时期,身体虚弱的朱勤坚持着到单位主持工作。有一次,督察支队政委李军去汇报工作,看见他一手不停地捶着肩背,一手批着文件,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滴了下来……在病痛折磨,肩背部和膝部的骨头疼痛难忍的情况下,那一个月,朱勤阅处了三百多件各类文件,平均每天开一两个会议,处理大小十多件事情。
难以想象,一个身患癌症的人,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和毅力,去支撑他那日渐消瘦的身体?
大家不忍心看他那样辛苦,都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妻子也哭着说:“老朱,你怕是不要命了,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家人想想啊!”他却很坦然地说:“工作才是治愈病情的最有效良方,每天和同志们一起工作,我就精神百倍。”就这样他坚持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吊针到半夜。
工作就是他的生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春节又要到了,单位搞环境整治,朱勤仍像往年一样,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检查环境卫生。每到一处,他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坐在沙发上体息好长时间。同行的副局长都劝他不要检查了,可他不听,坚持着把全局的卫生检查了一遍。
也就在这期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勤还强拖病体带坐车50多公里后又步行数里山路,来到犯罪嫌疑人陈某的家中敦促陈父积极与出逃的儿子联系,尽快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年过六旬的陈父被朱勤的行为震动了,当场答应想尽一切办法规劝儿子。11月20日,年过六旬的陈父乘车到新疆查找儿子的下落,最终使陈某在12月1日公安机关规定的时日之前投案自首。
朱勤弥留之际,依然惦记着陈家的事情,他对督察支队的政委李军嘱托:“有关投案自首的优惠政策一定要给陈某落实到位,要说话算数,这是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信誉问题,咱们不能失信于民!”“他是被工作累死的啊!”朱勤去世后,市公安局的民警都惋惜地说。
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朱勤却始终没有想过他付出了多少,需要组织回报多少,内心竟还怀着深深的歉疚,他不断念叨:党培养了我,而我却躺在病床上,不能多工作多奉献。5.10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已处于半昏迷情况下的朱勤仍嘱咐女婿把300元捐款交到了单位……
惟洒清泪向长风
朱勤走了,他走得那样不舍,舍不得他热爱的工作岗位,舍不得他亲爱的战友兄弟,舍不得他疼爱的妻子儿女……
军人出身的他生前崇敬雷锋,崇敬杨子荣,他经常说他最想去的地方是东北。他准备退休后,带着妻子到抚顺,到虎林好好看看,但这个惟一的美好愿望现在只能是最大的遗憾了……
朱勤去世了,市公安局全体民警都自发地去守灵。出入境管理科科长李效民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直到亲自安放好朱勤的骨灰盒,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治安支队政委张世昌在灵前守了一夜之后,大家让他回家休息,他却在灵前泣不成声:“我一定要再陪一夜,送他最后一程。”
朱勤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前来送行的有他的亲朋好友,有各级领导,有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还有自发赶来的群众,共700余人……
当运送朱勤遗体的灵车缓缓驶过定西街头的时候,闻讯赶来的群众早早就站在灵车将经过的路旁,挥泪送别……
列队护送灵柩的民警手提着“朱勤同志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战友”的横幅,缓缓走过大街,传递着所有战友兄弟的共同心声……
此时,朱勤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身影又浮现在了眼前,一首歌在耳畔响彻: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他的心灵纯净,从来都是表里如一。他工作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重要岗位上,却能够始终如一,严于律己。他对钱,对名利看得很淡,他是在追求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价值。”战友李宗立难过地说。……
“每忆君时心欲碎,惟洒清泪向长风”。朱勤虽然走了,但他以朴实无华的一生在黄土地上树起了一座像哺育他的牛营大山一样仰之弥高的丰碑,他赤子般的精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播撒到他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不知不觉中绿树成荫、大树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