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村民奔小康
——记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党支部书记林隆焰
富裕美丽的新农村梦想,在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变成了现实。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华丽转身,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去年达1.5万元,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这一切都离不开致富带头人、福善村党支部书记林隆焰——
林隆焰(右)指导村民种植香菇。林义兰 摄
我叫林隆字,是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村委会主任。2009年,我与林隆焰“搭班子”以来,被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动,今借贵报一角,说说他是如何带领福善村村民走上小康路的。
“砸锅卖铁,也要修好路”
1994年,村民代表力邀林隆焰竞选村委会主任。他当时犯了难:竞选村官会得罪人;当了村官要忙于村务,没时间开店、做生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只考虑自己得失,岂不是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岂不是太自私了?”考虑再三,他决心参选。结果,他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福善村1200多人,出村唯一村道是那条长3公里的狭窄机耕路。一下雨,道路泥泞坑洼,村里东西运不出去,村外东西运不进来。“从百公里外拉一车棉籽壳到村口,100斤运费1.8元;再从村口运到村里,3公里路,请人肩挑背扛,100斤运费6角。”73岁的林枝柱对此记忆犹新。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修好致富路。”林隆焰下定决心。可修路资金从何而来?村集体没钱,要村民集资也行不通。他东奔西跑,找相关部门单位支持,不久,村道被列为“以工代赈”项目。然而,修路需要几千个“工日”,要占用邻近3个村的部分田地,更有少数迷信村民怕破了“龙脉”、坏了“风水”而横加阻挠,怎么办?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停工多日的工程终于复工了。
大伙儿感动了,不约而同跟着他开山挖土修路。3个月后,村道变成平坦的沙石路。此后,他又带着村民打通了天湖山自然村和邻近古田县酵酒洋自然村之间13公里的沙石村道,把福善村与古田县连接起来。
1996年,林隆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就这样,他一干村官就是20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起沼气池,安装上路灯,建成村委楼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加固防洪堤、硬化巷道,建起环村路和11座水泥桥,清理河道,放养锦鲤;设立保洁员,定点清理垃圾;设立护林员,巡视保护全村1200亩原始森林,建成了环抱600亩原始森林的农民公园,村子森林覆盖率高达84%。
“发展特色种植,才能让村民致富”
“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才能让村民致富。”林隆焰这样说,也这样做。福善村海拔高、气候好、土壤肥,非常适合种植高山生态萝卜和食用菌。他领着大伙儿试种的20亩萝卜喜获丰收,亩产量2000公斤,亩产值2000多元,种萝卜收入是种水稻的10倍。此后,他还引进了蔬菜新品种,目前全村种高山蔬菜1000多亩。“福善萝卜”获省级名牌产品,白萝卜、花菜、包菜、白菜等几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标志。
林隆焰常常对大伙儿说:“发展生产要‘多腿走路’。”邻县古田县的群众种植香菇、银耳发了家。他想试种,却遭到村里几个妇女泼冷水:“做食用菌难,做坏一灶就没钱挣了。”他从外地运来设备,带着几户村民一起试种了1万袋香菇和4万袋银耳,获得丰收。第二年,“说闲话”的妇女纷纷种上香菇。目前,全村种了500多万袋香菇和银耳,年产值1500多万元。
从单纯的种植水稻,到“抱团”发展高山蔬菜,种香菇、银耳;从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卖菜籽和铁锅,向工厂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福善村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华丽转身。村民林荣芳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两个孩子上大学,供起来很困难。后来,我每年种3万袋白木耳,加上卖锅,有10多万元收入,盖起了三层新楼房,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个人取得一点小成绩,离不开县人大、县纪委和经贸局、人社局等挂点单位的支持。”林隆焰说,“福善村离全国文明村还有一定距离,我将竭尽全力,争取福善村评上全国文明村。”(林隆字 口述 张尚瑶 林义兰 整理)
人物档案
林隆焰,男,57岁,中共党员,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福建省脱贫致富带头人、宁德市劳动模范、市道德模范、市普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福善村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国家级生态村、两届省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治安模范村等40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