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系群众 本色驻心间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赵新选
2013年12月,商州区大赵峪办事处书记赵新选(中)在冀村编织袋厂指导生产
17年,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他扎根乡镇农村基层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商山丹水;
17年,从一般干部到乡镇书记,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基层乡镇干部勤政清廉的先锋形象。
他——就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赵新选,先后荣获商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商州区红星党员、勤廉双优、党风廉政先进个人等称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殊荣,是因为他十多年如一日,把工作当事业,舍小家顾大家,为民务实清廉,他像一面旗帜,插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
扎根大山深处 心系群众百姓
长期在农村摸爬滚打,赵新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商洛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原商州市最偏僻的贫困乡马角山乡工作。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便跑遍了马角山乡的沟沟岔岔,成为畜禽养殖户最信赖的朋友。
“为群众服务不分早晚,不分职责内外。”他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96年深冬,南马角村王巴槽家的老黄牛难产,托人找到赵新选,他二话没说放下饭碗就往10公里外的群众家赶。几经努力,母牛及小牛全保住了。当时,一头母牛就是一户贫困家庭生活的“唯一”希望。临别时,巴槽感激地掏出50元钱表示感谢,他却婉言谢绝。像这样经常为群众的猪、牛、羊等畜禽免费诊治,对他来说可是“家常便饭”。
因对群众负责,工作认真,不到半年时间他被调整到文书岗位上。在此期间,木子沟村一户群众在办理户口手续时,将身份证及迁移证落在他办公室。得知该群众一大早就要出外打工,他翻过了几道山,在天亮前赶到群众家中将证件交给本人。群众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啊,如果你不来我就得往返1000多公里,不知要多花多少冤枉钱,耽搁多少时间,你真是我们的热心人!”
1997年乡政府换届,他因深得民心,被推选为政府副乡长,成为当时全市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有问题找‘猪’乡长”也成为当地众多养殖户的口头禅。
他深知,只有赢得群众信任,群众才会给予支持。分管计生工作后,他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帮计生户为富裕户”的工作思路,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岳村曹德运的儿子儿媳长期在外躲避计划生育检查,导致全家生活困难。他多次来到曹家,讲政策,作动员。看到曹家比较困难,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垫资,鼓励发展家庭经济,承诺“赚了钱可以还,赚少了不还我”。一年后,曹德运从种植的10亩烤烟中纯挣2万多元,主动叫回儿媳做了双女户结扎手术,并带着8户新烟农到乡政府鸣炮送锦旗感谢,这一件事在蒲峪乡传为佳话。
务实求得发展 创新带来生机
在商州基层乡镇,熟悉赵新选的人都会被他的实干精神所打动,更被他那种敢于担当的品行所感染。
2006年,他被任命为蒲峪乡乡长后,面对山区群众增收困难的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区率先试行土地流转,走“建基地,兴产业,谋发展,保增收”的路子,这一创新做法得到市、区领导的称赞,《商洛日报》、《研究与决策》等刊物作了宣传。当年,全乡累计流转土地1200多亩,发展烤烟2000多亩,种植蚕桑950亩,带动劳务2000人次,年收入1300多万元,农民收入实现了跨越式“三级跳”,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样板和全市农民增收示范乡镇,连续四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考核优秀单位”。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2009年,他转任蒲峪乡党委书记后,牢固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围绕“产业建支部、群众增收入”的工作思路,按照“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在元科村蚕桑产业协会的基础上,依托蚕桑有限责任公司,率先组建了蒲峪乡蚕桑产业党支部,成为当时全市第一个产业化党组织,使农村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并帮助其成功开发了“梦馨”牌蚕砂保健枕项目,带动蚕农增收8万元。按照“基地产业农户”的模式,在全乡4个烤烟生产基地村的基础上,建立了烤烟产业支部,发展大户种植30余户,带动种烟群众150多户。党建与经济的“互动双赢”,使蒲峪烤烟和蚕桑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品牌,“烤烟书记”的美名一直在当地传诵。
明晰的思路,认真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是赵新选多年来推进工作的三大法宝。在干部群众眼里,他点子好、方法多,“干啥成啥”。2011年,赵新选“临危受命”,调任到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任党委书记。初到大赵峪,作为“一班之长”的赵新选,抓班子带队伍,以身作则。首先从稳定大局入手,面对西商高速路建设遗留问题接连而来,泸河涧18户拆迁群众三年多未得到有效安置而越级上访;桃园村800多名群众因高速路建设失去了生活水源聚集上访,办事处机关隔三差五被上访群众围堵等复杂局面。赵新选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变群众上访为自己下访,带头包抓信访案件,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心声,接地气扬正气,先后20余次协调市、区规划、国土、城建、信访等部门,落实了拆迁户建房地点,筹资35万元解决了桃园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成功化解了两起历时多年的信访积案,一下子扭转了工作的被动局面,群众的心也顺了。
在信访稳定问题解决后,他深深感觉到“发展才是群众最大的事情,只有让群众腰包鼓了得了实惠,群众才会拥护你”。群众如何有效发挥办事处地处市郊结合部的这一特殊地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带着问题走村入户,一连7天腿跑肿了,一连7夜眼熬“红”了,可他心里却“美”了,因为办事处的发展思路明晰了,农村、园区、城市 “三大经济板块”发展模式和“三带三创三提升”党建模式成为大赵峪的未来发展的“靓丽”蓝图。在他的积极筹划下,投资5000万元的塑料编织带生产线、2000万元的商洛天目彩钢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动了辖区内经济较快发展。大赵峪办事处连续两年被市、区委表彰为旗帜党委。
宁愿人情“丢分” 不让责任“欠账”
“打铁还需自身硬”。赵新选从基层一步步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岗位锻炼,无论时间长短,无论职务高低,他始终把党性放在第一位,不拿权力做交易,不用原则送人情,以过硬作风和良好品德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作为“一方诸侯”,找他办事的人不少。但在涉及集体利益时,他总是“六亲不认”,得罪了不少人,就连亲戚、朋友、同学对他敬而远之。在建设蒲峪乡政府办公大楼前期,一名包工头千方百计地找到他在西安常年打工的哥哥赵开选,想承揽工程,并承诺事成之后高薪聘请其担任项目负责。哥哥对此有点心动,当说及这一情况时,他一口拒绝,并要哥哥打消念头安心打工。对他“不近人情”做法哥哥始终抱有怨气,至今仍在西安打工。2007年,他带领干部到千阳县学习考察蚕桑基地建设,同行人员要登记每天120元一间的房子时,他说:“没必要花那个钱,节省一点是一点”。在整个考察期间,大家一直住在20元一间的简易小宾馆,大家都说他真正是个“抠门书记”。
把工作当事业来干是赵新选人格魅力所在。2010年他右腿骨折住院后,仍放心不下乡上的工作,经常召集相关人员到病房谈工作,常常熬到深夜,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将到病房的人员赶了出去。他又用手机联系,年迈的母亲一气之下把手机藏起来。他却偷偷借个电话,背过家人询问情况。当时,正值烤烟大田移栽的关键时期,他心急如火,顾不得腿伤,让几名干部把他拉到烤烟地检查进度,在场的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工作干劲一下子提了起来,当年全乡烤烟任务超额完成。2012年,他右腿旧疾导致左脚骨折,正值市垃圾处理厂和区中小企业园征地的关键时期。他住院后硬是不听劝阻,拄着双拐回到办事处与同志们一起搞丈量、做动员,确保了征地拆迁任务按时完成,受到了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他的右腿也从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人总是要有点追求”。这是赵新选常说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勤政廉洁、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树立起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基层干部好形象。(陕西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