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永远坚守百姓这块阵地

发布时间:2014-04-02 18:55:58 浏览: 317

——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朱彦夫在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那一年,他只有18岁。


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战后,他成了整个连里唯一的生者,睁开双眼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与左眼已永远失去。


……


那一天,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25岁的他成了乡亲们的“带头人”,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没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脚的他,带领百姓硬是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


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上阵


“胡闹!”一个清冷的早晨,张家泉村推选支书会议上,上级领导刘书记拍案而起,“咱有胳膊有腿的不去干,偏偏要一位特残功臣去替大伙儿挑这个担子!不行!绝对不行!”


“俺大叔是人民功臣,要说威信,他最高。这样的人当支书,俺服气!”


“他不吃老本还立新功,一门心思地给大伙办好事。”


……


大家讨论着,坐在一旁的朱彦夫早已百感交集。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地处沂蒙山腹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仍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饥饿的滋味,朱彦夫尤其能体会。10岁父亲去世,他跟在母亲背后要饭。14岁参军,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


战争是残酷的磨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上百次战斗后,朱彦夫遍体鳞伤,断臂残肢的他也失去了作为健全人的权利。朱彦夫坦言,他曾想过轻生,但还是那句“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这个”给了他力量。


终于,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的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自己学会走路的地方。


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不断向正常人“靠拢”着。抱着“能给乡亲们记个工分也行”的念头,他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学了文化让朱彦夫深感有文化是多么重要。于是,总琢磨着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的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了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


刚开始几天新鲜,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但没几天就门庭冷落了,因为大多数乡亲们都不识字,怎么读书?


于是朱彦夫决定——办夜校,这想法立刻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支持。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出现在距家2里多外的课堂上。


在这条路上,曾经摔得满身泥水,曾经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但他没有耽误过一节课,他为乡亲们做了件实事感到了深深的满足。


乡亲们感受到了,深深敬佩这位朱老师。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我看这样吧,咱们就来个一锤定音,举手表决吧!”支书推选会议仍在进行,刘书记最终决定。


话音刚落,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对党的决定从不皱眉头一下。朱彦夫站上了这班岗,一站就是整整25载……


冲锋


山里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这是要命的节骨眼儿,为了这口井,全村已经砸进去一半的家当。


出水了!出水了!


刚被抬回家的朱彦夫,一瘸一拐走进了泥水淋淋、近10米深的井下,不停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这个关口,身为“带头人”的他怎能放得下心。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一阵忙活儿的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擦干了眼泪,大家干劲更足了。


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干过村支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啥“活儿”。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话,办得百家事,对正常人来说这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相当的付出,何况是朱彦夫这样特残的身体。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


朱彦夫爬山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垂范


大女儿向华终于要出嫁了,可当爸妈的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出嫁这么大的事都“偷偷摸摸”,向华委屈地哭了。


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残废金全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


这个秘密还是让邻居家的张大娘知道了,从小看大的闺女,按当地的风俗,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钱。


“不行!”朱彦夫的拐杖敲得噔噔响。


很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对父亲的这一动作仍然印象深刻。村里大娘给掰的玉米不能要;六个孩子结婚全不摆宴席、不收一分礼钱;去村外看病,坚决不要车不麻烦组织……


有老乡问,这些事儿实在不算啥,老朱你咋就那么倔?朱彦夫的声音高了八度:“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论抠门,朱彦夫算头一个,但论大方,他也数第一。


朱彦夫的妻子陈希永,娘家在海边日照。有一年回娘家,陈希永用小车推回了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高采烈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去。”陈希永也赞成。


按大小搭配分份,挨家挨户送去,好不容易坐下准备吃饭,算来算去,发现还有一户没送到。于是,陈希永把仅剩四条咸鱼中的三条拿走了。


祖孙九人,围着一条小咸鱼,你推我让地过了中秋节。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


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残废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


苗有才子女多,家里就他一人干活,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渡过难关;


王忠兰得了肝病,朱彦夫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家,经常连碗都留下了;


……


“我是村支书,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虽然口头上不说,朱彦夫心里明白,家人对他的付出很多很多,尤其是妻子。


从嫁给朱彦夫起,妻子就把自己当成了朱彦夫的“手”和“脚”,精心照料帮助着丈夫。因为肚子受过伤,朱彦夫夜里经常急着上厕所,顾不上装假肢,陈希永就背他去,有时背不动,就喝两口白酒,趁着酒劲儿背。


朱彦夫的为人,也让村里人人信他,人人服他。


有一次,村里两兄弟打架,当娘的气得想喝药自杀,朱彦夫拄着拐杖去了,坐在床上什么都不说,两兄弟立刻就停了手。


百姓心里是明镜,谁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就真心拥戴谁。乡亲们说:“在俺们眼里,村干部和党不分家,党员就应该是朱彦夫这样的大丈夫。”


坚守


250高地,每一次回忆自己的故事,朱彦夫都会从这里讲起,这是他和连里30多名战士像钉子一样死守到底的地方。


第一天,还剩19人。


第二天,还剩6人。


第三天,仅剩1人。


……


这份坚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一份神圣又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1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他是一名永远的战士,是一座山,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在张家泉村的南山上,朱彦夫当年和乡亲们一同填平的赶牛沟“小平原”,依然每年都在打收新粮,朱彦夫当年号召乡亲们种下的苹果树、花椒树依然茂盛,这些如今仍在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朱彦夫的故事仍经常在村头巷尾给孩子们讲述。


作为现任张家泉村支书,刘文合经常会去看看他们的老书记,朱彦夫有时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他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拿给刘文合参考。虽然他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从村里搬出,但心却从未离开。


“他对村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刘文合说,其中最深刻的还是他永远创业、永远干劲儿十足、永远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


与朱彦夫相比,刘文合如今正在历经另一番事业,带领百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最佩服老书记的是他超前的思维。在老书记身上,我们需要比照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位年轻的带头人说。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朱彦夫的精神仿佛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人们尤其会想起。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朱彦夫没有停歇,也不会停歇。他以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就是朱彦夫,永远将生命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一言一语中,人们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穿越时空,这些话依旧滚烫。国家、百姓,是他永远的坚守。(记者 何雨欣 吴书光)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