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雪域 奉献高原
——记西藏那曲军分区唯一女军人彭燕
图为彭燕(右二)到牧区巡诊并发放药品
彭燕在高原无悔奉献青春15年,以柔弱的身躯拉伸生命的韧性,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满腔热忱服务高原军民,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西藏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成都军区“军人道德之星”艰苦创业奖和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荣立三等功3次。2008年10月,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09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0年2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10年5月被全国妇联、全国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表彰为“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10年9月,被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2010年11月,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1年4月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7月,被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以及2011年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年度新闻人物。
图为彭燕(左)为护路民兵巡诊
宁舍青春不动信念,乐在生命禁区诠释人生价值
彭燕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出生,在军营中成长起来的。父亲曾是西藏林芝军营整整干了29年的“老西藏”。她从小就对党、对西藏、对边防军人充满了深厚的爱。
1998年初,那曲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正就读于原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的彭燕,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救灾官兵手脚被冻伤,看到灾民缺医少药,心情特别沉重,立即向学校党委递交了毕业后到那曲工作的志愿申请书。1999年8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彭燕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放弃到内地或父亲所在医院工作的机会,怀揣青春理想,毅然走进了条件艰苦的那曲高原。
面对“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喝不饱”的恶劣自然环境,和破败不堪的住房和简陋的医疗设施条件,当年与她一同来到门诊所的另外3位护士姐妹,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全都想办法调走了。彭燕本可以选择离开,当她父亲把一纸调令放在她面前时,她却一把撕碎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放弃调离机会。她说,既然选择了,自己就不会当“逃兵”,况且身边的战友不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顽强地生活在这里吗?
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带给人身体极为不良的影响,军分区官兵都不同程度患有高原疾病。彭燕也不例外,高原的风霜和工作的劳累使她日渐消瘦下来。2000年10月,第一次探亲的彭燕一进家门,父母看着唯一的女儿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原来的100多斤瘦得只有80多斤时,双双泪流满面。于是,父母瞒着彭燕托关系为她调动工作,可彭燕又一次撕碎了调令。性格倔强的彭燕还严厉地“喝斥”父亲:您还是一名老高原、老军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当逃兵呢?此后,彭燕的父母再也不敢在她面前提调动的事了。
门诊所除彭燕外,还有另外两名女护士,一位叫段绍慧,另一位叫郑金玉。当时,她们仨人被誉为那曲军营的“三朵雪莲”。2002年1月,在那曲工作了17个年头的段护士因高原病症去世,年仅36岁;两年后,刚刚过完37岁生日的郑金玉,也因高原疾病永远离开了人世。两位女军人的相继去世,给分区官兵心里笼罩上了一层恐怖的阴影。大家都认为,那曲军分区是个让女军人走开的地方,且据史料查证,分区自组建以来,一直工作在那曲的女军人几乎都被高原疾病夺走了宝贵性命,离开时无一人超过40岁。为此,不论分区领导还是基层官兵,纷纷劝彭燕离开,分区党委还报请军区党委把彭燕调离那曲。可彭燕说什么都不愿离开,还说:你们这是迷信,不讲科学,同样是人,为什么你们可以呆在这里,我不行?后来,成都军区、西藏军区好几位领导来到那曲,了解到彭燕的情况后,都提出要把她调到内地或区内低海拔医院工作,可她每次总会说:“首长,我身体还行,等不行了我一定走。”首长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了不起啊,你是我们的榜样啊。”
2008年11月,彭燕陪同医生到那曲东三县的部队巡诊,感染了风寒伴发急性肺水肿,连续输液10多天。分区在家几名常委见她瘦得不成人形,无不暗自疼心落泪,又一次瞒着她把调离报告呈送给军区党委。彭燕听说后,立即找到分区原司令员刘友春,硬是不让把她调走。她说:“这里有我熟悉的战友、亲人,我愿意留下来守护他们的健康。”就这样,彭燕先后11次主动放弃了“跳”出那曲的机会。
图为彭燕(右)为敬老院老人送药
宁舍生命不弃事业,把那曲军民生命健康系挂心间
彭燕是个勤奋上进的人。她常说,勤能补拙。为了更好地为官兵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她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护理本领。
刚到那曲不久,彭燕就遭遇了一件“尴尬”事:一天,战士李小刚不慎划伤了脚背,血流不止,来门诊所求诊时正值彭燕当班,本以为小事一桩,可彭燕按照学校老师教授的包扎方法去做,却怎么也无法完全止住血,只得求助护士长段绍惠帮助。原来,在高原环境气候影响下,伤口血流会加快,人体凝血机制相应减缓,用常规方法包扎不能达到最佳效果,需在伤口处加压厚实的纱布块,以压迫周遭的毛细血管才能更好地止住血。这件事对彭燕的触动很大,使她明白教条似的搬用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与高原特殊环境相结合。从此彭燕做上了“有心人”,不仅买来大量高原护理方面的书籍认真阅读,还把护理中遇到的不同情况用笔记录下来,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了在高原上“皮试时间应延长5分钟”、“抗生素静滴每分钟滴数应控制在常规数量的80%以内”、寒冷条件下运用热敷输液部位方便输液的实用技巧等有效方法,并结合高原临床实践写下了《高原注射常犯毛病及注意事项》、《高原皮肤护理操作基本要领》等30余篇护理体会文章,有的还在国家核心卫生期刊上发表。
有人说,“护士就是医生的附属品”,可彭燕不这样认为。尽管护士的工作与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护理工作不只是简单地执行医嘱。彭燕看到门诊所有少部分上级配发的护理设备,因人手不够被闲置,她一一清理出来,擦拭干净,对照说明书认真研究,直到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为止。彭燕还努力地改进和拓展护理工作,在她的建议和带头下,门诊所建立了小型供氧室,设置了理疗床位,规范了一系列注重人文关怀的护理制度,并为每一名官兵建立起健康档案,使门诊所的护理工作更加正规有序,服务更加细致到位,以前一些官兵生病后宁愿到驻地外面的私家诊所就诊的情况再也没有了。战士们都说,彭护士的灿烂笑容和娴熟护理技艺,让人既暖心又踏实。
原生产营二连一级士官罗布,2007年因高原恶劣环境导致下肢肌肉萎缩,无法站立行走,经多家军地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当彭燕得知罗布放弃治疗,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情况后,她每天坚持到连队为他按摩2小时,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按摩治疗,罗布慢慢地站了起来,并逐步恢复了生活的信心。他说:“是彭护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2008年底顺利退伍返乡。15年来,彭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女性特有柔情,成功帮助300余名官兵战胜对高原恶劣环境的心理恐惧。
彭燕常说:“藏北高原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必须以百倍的关心照顾那些身患疾病的战友和藏族同胞。”分区有这样一条规定:医护人员每月都要去基层和农牧区巡诊。彭燕除休假不在单位外,每次都要主动要求加入巡诊队伍,那曲广大乡村牧区都留下过她瘦弱的身影。
由于气候多变,道路艰险,巡诊路上常伴有生命危险。2004年冬天,彭燕和战友到聂荣县人武部巡诊,在海拔5000多米的牛头山上突遭特大暴风雪袭击,彭燕被狂风刮倒在地,顺着斜坡往下滑。情急之中,她死死抓住一个凸出的冰块,转眼间,10个手指头牢牢和冰块粘在一起。陪同她的两名卫生员只好急忙用石头砸碎冰块,彭燕的手指头被锋利的冰碴扎破,鲜血不停地从指缝中流出来。大家劝她早点返回分区,但她忍着疼痛,硬是坚持到巡诊结束。
那曲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比较差,特别在牧区,女性由于住地自然环境和习俗的影响,缺乏卫生常识致使许多女性出现妇科病。在一次达萨乡巡诊中,彭燕看到村民措姆一脸痛苦的表情,原来,她的左侧部分乳房已经化脓糜烂,经常疼痛难忍,但羞于给别人说,于是彭燕给她介绍一些生理卫生保健方面的常识,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措姆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这件事给彭燕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巡诊中,她始终把妇女的健康放在心头,一到巡诊地,她主动组织当地妇女,为她们普及卫生常识,通过她多年的努力,牧区妇女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据统计,在15年里,彭燕共为牧区妇女讲解卫生知识达300多场次,为40余名妇女接过生,因此她还成了孩子们的干妈妈。
西藏安多县玛索日村的德吉老阿妈患慢性支气管炎20多年,常因气候突变而急性发作。在一次巡诊中,彭燕了解到老阿妈的病情后,主动承担起对老阿妈的诊护任务,每次到安多巡诊都不忘自费给老阿妈带去一些药品和营养品。2008年11月的一个深夜,老阿妈病情发作,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她的儿子情急之下想起了彭燕留下的手机号码,跑到镇上给彭燕打了电话。彭燕立即与另一名医生连夜坐车骑马6多个小时,终于及时赶到挽救了老阿妈的生命。途中,她2次从马背上摔下,脸、手等多处被擦伤,如今左手背上还留有疤痕。彭燕在巡诊途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还有许多。12年来,她战胜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翻雪山、趟冰河、过沼泽,累计巡诊路程2万多公里,足迹遍及那曲10县1区,配合医生为官兵和群众诊治各类疾病2.5万人次。
彭燕对战友和藏族同胞的爱,不仅只是身体疾患上的关心。某营三连战士刘中华的母亲身患重病,心情异常沉重,被巡诊的彭燕看在眼里。训练结束,彭燕把小刘拉到一旁询问原因,得知情况后的彭燕立即安慰他:“你别太担心,还有几天我就探亲休假了,我一定去你老家看望你母亲。”这一承诺,让彭燕辗转了数千公里,因为她的老家在四川简阳,而小刘的老家在湖北十堰。彭燕休假直接奔赴湖北,精心照料小刘母亲一周直至病情好转才赶回四川老家。
那曲镇敬老院的24位藏族老人不会忘记:彭燕这位比亲生女儿还亲的“闺女”,不仅为他们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卡,隔三差五来陪他们聊天解闷,还对他们每人的饮食习惯了如指掌,每逢节日都要亲自给他们做一顿好吃的……。
那曲地区社会福利院目前有35名藏族孤儿,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5岁半,但他们对彭燕都有一个同样的称呼:妈妈。其实,彭燕的“儿女”不止35个,自2003年她与福利院的孤儿们结对以来,在她的关爱和帮助下已有7名孤儿考上了内地中学藏族班,如今她还时不时地给这7个“儿女”邮去部分衣物和学习用品。彭“妈妈”除了负责“儿女”们的健康、为“儿女”购买课外读物和部分生活用品外,与“儿女”们还有一个约定:就是除特殊情况外,她每周日上午要与孩子们一起度过。
现就读于成都民族中学的曲珍,曾在一封给“妈妈”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想我在孤儿院时,其他小朋友都叫我黑姑娘,嫌我脏,不愿意理我。自从你来到孤儿院后,给我梳头、扎马尾辫子,缝衣被,教我识字,我流泪了,知道吗,失去了亲妈妈的我,曾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你的爱让我感到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现在我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以后你就不要太为我操心了。那曲气候不好,你又多病,一定要保重,放假时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想你的女儿——曲珍。每次彭燕看到“儿女”们的来信时,脸上总挂着幸福的泪水。
2011年9月,为更好地服务官兵和藏北群众,在医术上永不知足的彭燕又踏上求学深造的征程,现在仍就读于在第三军医大。
宁舍小家不舍大家,把真爱洒向藏北高原
“亏身子、欠娘老子、愧对孩子”,是那曲军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有人说,一个对家庭都不能尽职的人怎么能对工作负责?这话实在有些不公平。其实,那曲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如果对工作负责的同时又能对家庭尽职,那该多好呀!
彭燕对待工作是尽职的、出色的,对自己的奉献无怨无悔,但对家人特别是女儿,也有无限的亏欠。
彭燕和丈夫张涛同在军分区门诊所工作。他们的女儿张晗涵生下来不到满月,他们了解到分区新兵刚到连队,不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病发病率很高,门诊所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张涛就立即回了部队,三个月的时候彭燕也赶回了分区,孩子一直在四川简阳由外公外婆抚养。彭燕和丈夫只能在每年休假的几十天里与女儿见面,其他时间只有通过电话听听女儿的声音。
每每提起女儿,彭燕总会眼眶湿润。在女儿晗涵1岁零2个月的时候,她和丈夫回家休假。外公外婆带着晗涵到车站接到了他们,晗涵坐在他们的行李手推车上高高兴兴回到家。在家里,外婆对晗涵说:“你爸爸妈妈回来了。”但晗涵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她跑到电话机旁一下子拿起了话筒。那一刻,彭燕伤心得泪流满面。她知道,“爸爸妈妈”在女儿的心目中,就是那部电话里传出的声音。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在外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不负气的女儿就说,我回去叫我爸爸妈妈出来。其他小朋友就说,你没有爸爸妈妈。女儿立即跑回家,硬要外公把电话给拆散了,然后对着一堆电话零件大哭: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快点出来……看着可怜的外孙女,彭燕的母亲拔通了彭燕的手机:“你工作再忙,也不能不管女儿呀,哪怕能回来一天也成!”
女儿快满四岁时,彭燕和丈夫又一次双双休假回家。已经有一些懂事的小女儿,看见爸爸妈妈突然出现在面前,既高兴又疑惑,便问:你们从哪儿冒出来的?彭燕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是坐飞机飞回来的。女儿一听,可乐了,马上跑到楼下逢人就说:“我是有爸爸妈妈的,他们要坐飞机才能回来看我!”打那以后,女儿晗涵在玩具选择上有了“偏爱”,凡是看见玩具飞机她都要嚷着买。一次,外婆去超市购物带上晗涵,在路过玩具柜台时,晗涵看见了柜台上有五、六种类型的玩具飞机,非要外婆每种类型都要买一个,外婆生气了:“买一个就行了,买那么多干嘛?” 晗涵哭着对外婆说:“飞机多了,爸爸妈妈他们好坐着回来看我。”外婆一把抱住晗涵,在大庭广众之下老泪纵横。
彭燕的女儿现今10岁了,算起来他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200多天。彭燕说,对女儿的亏欠是这辈子无法补偿的。(西藏自治区纪委)
人物档案
彭燕,女,汉族,四川简阳人,1979年2月出生,1996年9月入伍,1999年7月入党,1999年7月毕业于原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并自愿进藏,本科学历,少校军衔,现任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技术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