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导弹阵地 绝无儿戏——记第二炮兵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

发布时间:2014-04-22 18:17:43 浏览: 554


谭清泉(左一)带领战士开发研制仿真模拟器材。陈双维 摄


4月11日,记者在莽莽大山深处见到了一位“白发老兵”。他的名字叫谭清泉,今年58岁,坚守深山38年。再过几天,这位只剩下半个肺的工程师又要“驭剑出征”了。


他的剑,是“大国长剑”——一出天穹起惊雷的战略导弹!


而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弹“一飞冲天”前对其进行全面“体检”。


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


谭清泉常说:“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为打仗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一次,该旅对某阵地管路进行气密性检查。谭清泉突然发现,压力表上显示的数据,比前一次数据差了0.01刻度。有人说,这是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正常波动,不必在意。谭清泉却不依不饶:“宁愿想到的没发生,也不要发生的没想到!导弹阵地,维系着国家安危,绝不能当儿戏!”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亲自带领官兵,沿着数公里长的管路先后进行两次彻查,却始终没发现问题。依然不放心的谭清泉,又采取倒序方式,再次进行排查。这一次,他终于在墙角旮旯里一个接头处发现了疑似漏点。二话没说,他便趴在了冰凉的地上,耳朵贴在接头处。三四分钟后,终于找到了漏点,并成功将其堵上,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在谭清泉眼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的。要想保持战斗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再小的问题也要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次装备交接,负责送装的工业部门表示检测合格,计划一天内完成交接,而负责接装的谭清泉却坚持逐箱、逐件检查。这一查竟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保险丝!他让官兵找来放大镜、胶布,在一件件设备里“大海捞针”。直到再没发现其他问题,他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时间也已过去了3天。


与导弹朝夕相伴38年,谭清泉早已成了“装备神医”。但每一次实弹发射,他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每一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从来不让问题累积,先后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经他“质检”的导弹,发发状态最佳;经他把关的发射任务,从没发生过失误。


每一次任务只许成功


高原戈壁,操作号手严阵以待。这是我军“撒手锏”武器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席卷而至。顿时,戈壁滩上飞沙走石,天地一片玄黄。任务是否继续?


谭清泉对风速、气象、现场情况进行紧急研判之后,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坚决地说:“按原定计划执行!”


大风中,吊车展臂,长剑昂首。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战略导弹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记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份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某型战略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带领测试分队官兵,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减员操作等模式,使导弹测试时间大大缩短。


然而,谭清泉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立足导弹发射战术层面,提出在发射阵地完成技术阵地测试内容,相当于在临射状态下为导弹“体检”。3个多月时间里,经过多方调研、缜密论证,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这套方案经过检验后,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好比是打仗。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谭清泉把任务当战斗的作风,使他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阻挡战斗力提升的难题。前后8年,他带领官兵完成数个发射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


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


“肺癌!”2011年6月,一纸诊断书,如五雷轰顶般击中了谭清泉。数小时的开胸手术,他被切除了人体最大的一叶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就要求到任务一线。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实战化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却说:“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生怕眨眼的工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真品操作训练,他在指挥间组织指挥。突然,红灯报警!年满58岁、身患癌症的他一个箭步跑上4层楼梯,把年轻的战士远远抛在身后,赶到电源控制间拉下电闸,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一线担任技术把关多年,每逢重大任务,谭清泉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至今,战友们还清晰地记得,阵地上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


一年365天,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平均每年160天,他都坚守在导弹阵地。


那年夏季,他刚出阵地便栽倒在地,医院抢救了近10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可没休息两天,他又跑回了阵地……


战士们说,谭清泉是个把一辈子奉献给国防事业的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他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洞库就吃饭不香。”(记者 冯春梅)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