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一位老将军的赶考——记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

发布时间:2014-05-26 23:05:12 浏览: 333


2013年12月,《千秋功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面对散发着墨香的百万字巨著,75岁的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读者对自己这本书是否认可?书能为社会增添多少正能量?党和人民对自己提交的这份答卷满意吗……


时刻以赶考的心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这,正是这位戎马一生将军的真实写照。


关于信仰——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


《千秋功业》是黄学禄退休后12年间写就的第4本书,一面世便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济南军区把它作为以史育人的教材下发基层单位。


1956年11月,黄学禄入伍即奔赴朝鲜,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后又参加甘肃和西藏平叛等军事行动,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为共和国中将。


“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老干部有时间、有条件挑起这副担子。”回顾自己成长历程,黄学禄充满感慨,“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


如何用党的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如何教育激励后人坚定信仰?黄学禄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部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的书。


写这样一部历史长卷,谈何容易!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章节观点怎么形成,史实怎样确保准确,论述如何缜密易懂……这些问题,让黄学禄沥尽心血。


从八一军旗升起的南昌到播撒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革命摇篮延安到指挥三大战役的西柏坡……几年来,黄学禄的足迹几乎踏遍承载党史军史重要事件的纪念馆、纪念地。


“写历史,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先辈负责、对读者负责。”黄学禄说。为了求证长征时红一军团红四团团长到底是“王开湘”还是“黄开湘”,他光文档资料就查阅了几十份,还与多名学者交流核实,最终确定为“王开湘”。


每天10多个小时伏案工作,使黄学禄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6月,他过度劳累引发胃部大出血。住院第5天,他在病床上又写起书稿。医生要他多休息,他却说:“一会儿就好,一会儿就好。这几句赶紧记下来,要不一会儿就忘了。”


初稿完成后,黄学禄又向专家学者、部队官兵、高校师生多方请教,征求意见。1米多高的手稿,每一页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修改记录。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从书中看出了黄学禄的用心:“作者正是通过对坚定信仰浓墨重彩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关于责任——看家本领不能丢,经验方法传后人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近一点。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这是黄学禄从事几十年政治工作的体悟。


2002年初,黄学禄从济南军区副政委岗位上退下时,正值我军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大学生干部成为基层干部主体。如何提高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担任领导职务时,黄学禄曾带队对5000多名士兵、1600多名基层干部和139个连续6年未被评为先进的连队作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黄学禄感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队伍、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面临一些问题,基层政工干部迫切需要提升能力素质,而他们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难进行系统学习。


黄学禄决定把自己积累的政治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看家本领不能丢。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责任所在!”


别人都劝老将军颐养天年,他却抖擞精神,披挂出征。简陋斗室,一椅一桌,成为他征战驰骋的新疆场。


黄学禄从广大官兵关注的上百个问题中,筛选出“树立终身学习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情感沟通”等20个话题,进行分析论述。


300多次促膝谈心,100多个连队逐一“解剖麻雀”,43场报告听取意见……2004年10月,近50万字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出版,并获得第六届解放军图书奖。


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政委梁彦平在任连指导员时,对这本书爱不释手。10年过去,书已发黄起卷,但梁彦平仍经常拿出来翻看。


“这本书就是我的枕边指导员。”梁彦平说。


为让《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惠及更多读者,黄学禄紧贴社会青年特点,精选内容,认真修订,改编成《看家本领不能丢》一书。此后,他又就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写出《人生有价值》一书。


关于本色——守底线既是守晚节,更是为党守阵地


除了读书写书,黄学禄偶尔会沿着英雄山的山间小路转转。


那里长眠着1000多位革命烈士。与先辈心灵对话,黄学禄感到很踏实。“任何时候,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丢。守底线不仅是为自己守晚节,更是为党守住人心阵地。”


黄学禄写书之前就告诉家里人,稿费一分都不能动,要全部用到家乡人民身上。


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学禄,一直记挂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乡亲。退休后,有了时间和精力,最想帮助的就是家乡的贫困群众。


黄学禄常说:“我不愁吃、不愁喝,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学禄三个子女都是普通工作人员,家庭条件并不宽裕。


2009年10月,黄学禄拿出10万元稿费,又四处筹措资金,历时两年建成了河南省商城县距离县城最远的小学——黄柏山希望小学。3000多平方米的校舍宽敞明亮,周围七里八村的130多个孩子再也不用在进风漏雨的危房里上课了。


这些年,黄学禄稿费全部用在了两条致富路、4所希望小学上。越来越多孩子上学问题得到解决,黄学禄又发现,留守和孤寡老人的养老成了问题。他四处奔走,大力呼吁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敬老院。


“春归乔木林荫茂,秋到黄花分外香。”黄学禄特别喜欢这副楹联,“共产党员一生应该清白做人、勤奋做事、正直做官,在位时体现‘春归乔木林荫茂’,退下来做到‘秋到黄花分外香’。”


在《千秋功业》中,黄学禄写道:共产党进城后的几十年里,可谓大考不断,小考不停。这场考试远没有结束,这将是一场贯穿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跨世纪大考”。


“对我来说,考试也在继续……”黄学禄说。(记者 李宣良 梅世雄)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