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聚人心
——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下)
“公生明,廉生威。”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若想有所成就,公正廉洁乃立身之本。因为,公正廉洁聚人心。
杭兰英:这样做是为了集体利益,为了保护干部。
28年来,杭兰英主持过村里大大小小工程项目不下50个,总投资超过1780万元,但她和村干部及家属亲戚从未承包、承建和插手过。
早在1986年,杭兰英当上祝马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立下规矩:所有项目资金直接打进公账,项目建设时再按程序做账领取,所有村干部及亲戚家属都不得插手本村的工程建设。
祝温村的建设项目不少,但村里的规矩一直坚持得很好。杭兰英说:“这样做是为了集体利益,也是为了保护干部。”
杭兰英的儿子、连襟、亲家等都是做工程建设的,开始有人难免会有些想法,但杭兰英坚守住了关口。再往后,大家便都“习惯”了。
1994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侄子来找杭兰英,想承包村里的一块土地搞种植。杭兰英想,规矩是村里定下的,绝对不能破。她把想法跟村委会主任作了交流,村委会主任态度也很明确,不同意自己的侄子承包土地。得到村委会主任的支持,杭兰英马上找来他的侄子,坦诚地说:“从个人情感上来讲,我同主任共事十几年,关系不一般,但从村里的规定来说,不可以掺杂半点私人感情,如果破了规矩,往后我们就没法开展工作了。”
杭兰英一番诚挚的话,让村委会主任的侄子心悦诚服,从此打消了承包祝温村土地的念头。
自去年11月起,祝温村温泾片河道砌石一期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段长约1500米河道的改造工程,涉及周边40多户住户的10余亩杂地。
村里之所以要对这段河道进行改造,是为了便于对周围农田的灌溉。早在动工之前,村里就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征求大家意见,然后,将每一户农户有多少棉花会受损,跨年度的油菜作物如何进行补偿等细节,都一一写在了登记表上。
一大圈工作做下来,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目了然。让杭兰英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一户村民要求村里进行赔偿。村民说:“你们村干部工作做得这么辛苦和细致,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们就不来找你们的麻烦了。”由于得到村民的支持,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到今年5月底已全部竣工了。
村民看到杭兰英和村干部一心为民、一心为公,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中感动,谁还会为了芝麻粒般大的利益斤斤计较呢?
民心就是这么聚拢来的!
村民:还是村干部做我们最放心!
这是一个账本,清楚地记载着这么多年来,村民们为发展家乡自愿做出的贡献:杭兰英42万元,陈坤校40万元,沈兴华30万元,沈百坤25万元,沈百华20万元,桑苗祥20万元,徐海南10万元……
杭兰英任村干部28年,全部工资和收入只有26.38万元,但是,她捐给村里建设的资金却有46万元。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杭兰英的丈夫、儿子都在办企业、搞工程建设,家中相对富裕。正是家人的鼎力支持,杭兰英才能全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奉献了自己的工资,还捐了家里的钱。
杭兰英的行动感动了村里的人。许多有能力的村民,都为村里的建设捐钱捐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杭兰英和村班子成员做到收支公开、账目清楚。每一笔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会非常清楚地在村宣传栏上进行公示,接受所有村民的监督。
2005年,祝马自然村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当时,有村干部提议把工程发包出去,这样做既省心又省事。杭兰英则提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听村民的意见。
“书记、村长,你们就再辛苦点,工程发包不仅价格贵,质量也不能保证,还是你们做我们最放心。”会上,与会村民代表一致认为,由杭兰英和村干部负责做更妥当,大家更放心,因此,有人提出的发包的提议没有被通过。
“谁叫大家信任咱们呢?”杭兰英和村干部高高兴兴地挑起了重担。他们自己设计水利沟渠,自己在村里组织小工队。在认定小工的工作量时,村干部先亲身操作试验,用自己的作业时间判断小工一天可完成的工作量,以此给小工下目标、定任务,尽量不浪费集体一分钱。工程完工后,不仅质量可靠,还为村集体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干活的小工们开玩笑说:“杭书记的钱真值钱!”“想挣杭书记的钱,不容易!”
村委会主任:杭书记都那样,大家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采访时,虽然已过立秋,但是南方的天气仍然非常溽热。在村部,记者发现杭兰英的办公室没有装空调,其他办公室也没有装空调。这是怎么回事?
2011年冬天,天气很冷,村民祝培根赶到村部办事,发现包括杭兰英在内的四个办公室,都没有空调。办完事后,他回家拿了1万元钱,硬要塞给杭兰英:“杭书记,这钱给你和主任办公室装个空调吧。”
见推辞不了,杭兰英只得收下,但是转身就将钱交给了村财务,作为村里的公益金。这次,空调没装成。
2012年春节前,村里召开新春茶话会。村民们聚到了村会议室。这时,细心的村民王立军发现会议室没有空调。茶话会结束后,王立军主动找到了杭兰英,捐了3万元钱,特别嘱咐这笔钱要给村办公室装空调用。
可是,杭兰英和村干部经过讨论,决定用这笔钱给会议室和大礼堂各装一台空调,办公室依旧不装空调。
杭兰英这样向记者解释:“我们村干部不可能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经常在村里串,办公室装空调增加电费开销不说,也没什么用,装不装都没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一次镇里组织村主要干部到上海搞活动。在上海包工程的一位村民拿出2000元钱给杭兰英,对她说:“本想买几件上海产的衬衫送给你,却不知尺码,还是你自己去商场买吧。”那人将钱塞进杭兰英的包里,转身就走了。
回到村里,杭兰英就把这钱打入了村里的公账上。
早在2006年年初,崧厦镇召开上年度全镇工作表彰大会,奖励杭兰英5000元。杭兰英二话不说就把这笔钱交了公。
2012年,因为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出色,上级奖励给祝温村7万元。有人提出,从这7万元中拿出2万元,用于奖励村干部,因为村干部起早贪黑干得最辛苦。可是杭兰英拒绝了这个提议,而是把所有的奖励都放入村集体经济中。对此,大家早有心理准备,都知道,杭兰英从不把上级的奖励看成是自己的财富,无论多少,都把它用在公益事业上。
“不发奖金,一些人一开始可能会有情绪,但再想想,杭书记把自己的钱都投到了村里,大家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村委会主任王茂桃说。
“心要明处事公。”这是杭兰英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农村宅基地审批最触及村民利益,杭兰英要求村里每次建房审批,都要通过民主决策,一视同仁。2013年,村妇女主任家急着翻建房屋,同期审批的还有村民陈某,一番手续下来,陈某感慨地说:“还以为村干部建房容易,没想到也和我们一样严格。”
28年来,祝温村班子成员耳濡目染,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班子的形象,从不利用职务搞特殊。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杭兰英经常这样自我提醒、严格自律,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廉洁聚人心。杭兰英翻开一本厚厚的祝温村旅游规划图,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要发展旅游农业项目,不破坏自然环境,增强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
蓝图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期待着,祝温村的明天!(本报记者 沈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