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黄土地上当家人

发布时间:2014-09-11 23:21:20 浏览: 418

他被村民敲锣打鼓迎回村,不负众望,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走上科技致富路,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万元;他鞠躬尽瘁、一心为民,让昔日的“烂摊子”一举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胸怀群众、情暖乡邻,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就是陕西省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六三,干部群众称他是——黄土地上当家人。



张六三(中)向群众传授葡萄防病虫技术

 


面对“烂”村实情,他是科技致富“领头羊”


1998年前后,东王村在十里八乡曾“烂”得出了名,集体外账70多万元,老百姓意见大,村干部年年换,半数群众靠贷款过日子。当时,有老干部提出,张六三曾经“啃着包谷馍,会战曲阜沟,引来倒虹水,打通南北路”,为啥不叫他回来带着大伙干。


2000年3月,100多名东王村群众敲锣打鼓来到镇政府,“请”张六三回村“做官”(其曾于1975年至1985年担任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招干后在镇政府工作),面对村民的信任,他欣然接受,打算去接手“烂摊子”。闻讯,老伴埋怨他好好的司法所长不当,偏偏回村去干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子也不放心他的身体。但他说:“群众让我二返东王村,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不能寒了东王人的心。”


重新走马上任第三天,他就自费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充电”。白天听课记笔记,晚上到教授家虚心请教,设施农业成了他的“首选”。栽种了3.5亩速生杨和芦荟后,听专家说金寿杏不错,他又五下山东考察,动员村组干部建起了40棚日光温室和33个大棚,成功引进了金寿杏。


他身兼3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经常奔波于省内外学技术、引品种,每次都是自费出行,学会的技术免费教给群众,甚至连自掏腰包买回的种子都免费发给大家;先后组织举办了20多次大型专家讲座会、田间现场会、科技知识竞赛会等活动,从山东、杨凌聘请6名高级农技师担任技术顾问,聘请以色列、法国专家向群众现场培训140多次……为了东王村的乡亲尽快走上致富路,他每年都要垫付几万元,最多时垫了20多万元。2010年4月初,他不慎腰椎骨折,为了不误农时,确保苗木纯度,仍忍痛去三原县引进国外大粒樱桃。


2008年,在东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徘徊在1.5万元左右之时,他提出了“厘清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档次,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二次创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并及时推行“五改”,即全村改小棚为大棚,改三膜为四膜,改平面栽培为立体栽培,改土壤栽培为无土栽培,改瓜棉套种为瓜菜套种。初步形成瓜、菜、果三大板块,培育出分工精细的专业户80余个,有200多人长期从事第三产业。2013年,东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21.8倍,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民达到271户,占全村的64.5%。


面对信访群众,他乐做“贴心人”


“千难万难,唯有信访最难”。张六三认为,要让群众不上访,村干部就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他带头进上访户的门,解上访户的难,暖上访户的心。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村民张孝荣,不慎把档案和复员证弄丢了,张六三和张孝荣的儿子一起,找证人、查档案、补证明,不但争取到了荣誉,还为他落实了每月490元补助。


1969年从部队复员回家的张玉山,生活一度困难,张六三既为其办低保,又帮忙找人看病,还让他当村调解委员,张玉山不但不再提上访的事,还主动要求退出低保。


民办教师吴安涛,因当年被错划家庭成分受连累,张六三和他到县信访局、教育局和镇教育组,为其落实政策。


张六三说:“家家都有不顺心的事,老百姓不是爱上访,而是好多事情迟迟没有解决。只要我们能看到百姓的难,听进百姓的怨,上访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如今,大多数上访户走上了现代农业的致富路,其他人则过上了能安享晚年的好日子。


面对困难群众,他是“热心肠”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在东王村的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张六三为乡亲们奔波忙碌、排忧解难的身影。


2012年4月7日,7级大风从中午一直刮到第二天早饭时分,村里的塑料大棚有的因竹竿折断而东倒西歪,有的塑料薄膜被风吹至半空。面对风灾,张六三一直带着村组干部用铁锨起土压膜,用绳子固定大棚,没有停歇。


2011年,东王村有一个大病救助指标,经过调查走访,3户群众符合救助条件,其中就有张六三的妻子(患有直肠息肉)。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研究,决定把大病救助指标给他妻子。张六三硬是不同意,说:“我们再难也比普通群众强,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好的政策要先让群众享受。”他毅然劝说妻子放弃了指标,让给了三组的张淑芳。


东王村四组陈德生,有点智障,40多岁时媳妇因病亡故,丢下两个娃。2007年母亲去世,没钱埋葬。张六三动员村组干部捐款办了丧事。但陈德生的四间旧房,破得无法住人,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他又多方联系,争取到了6.2万元补助款,帮助其盖起了新房。


村民对张六三关心贫困户的事迹十分感激。困难户陈德生、王官祥专程送了一副对联表达感激之情:带村民致富克己奉公为大家,为东王脱贫想方设法领民富,横批是:清正廉明。(王秀娥 口述 曾翠梅 李海鹏 李蒙 整理)


人物档案


张六三,男,194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先后担任陕西省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25年。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入户先进个人,以及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引进国外智力先进个人、第二届预防纠纷激化先进个人,渭南市创业带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