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搬动贫困大山的新愚公

发布时间:2015-01-16 22:08:38 浏览: 400

——追记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


万亩林海银装素裹,青瓦白墙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冬日海雀村,宁静而安详……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苦甲天下”:荒山秃岭,环境恶劣,“风一刮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村民居住在杈杈房和茅草房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海雀村的巨变,多亏老支书文朝荣。2014年2月11日,为海雀脱贫致富操劳一生的他,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


荒山种树


“连续三个春节在山上度过”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首苗族山歌描绘了30年前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的状况。


海雀村地处黔西北高原云贵交界处,海拔2300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贵州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由于生态破坏严重,1982年文朝荣出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时,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坡”,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每到年底,村里就有群众开始缺粮;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更有农户断炊,只能以野菜、马铃薯叶果腹。


文朝荣发誓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1986年冬,面对肆虐的风沙,文朝荣决定将一个萦绕心头已久的想法付诸实践——种树。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树能当饭吃?”这引来大多数村民的反对。文朝荣召开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摆利害做动员,白天干农活,晚上访农家,终于做通了群众工作。


思想统一了,难题又来了:全村大小30多个秃山头,到底种多少棵树?种什么树?树苗去哪里找?一连串的问题,让文朝荣彻夜难眠……


为了找到苗木,他每天早早起床,一边向乡里汇报,一边往周边的村子和乡镇跑,最终县区乡的各级干部都被他的精神打动了。1987年初冬,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给海雀村100亩华山松苗,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亩苗圃。


“1987年到1989年连续三个春节,父亲和我们都是在山上度过的。全村30多个山坡,11600亩的荒山全种上了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对于父亲,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全充满敬佩。


绿了荒山白了头。历经20年精心守护,海雀村已有林地1.34万亩,户均65亩,森林覆盖率达70.4%,曾经尘土飞扬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海雀村更是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文朝荣为村民们留下的是一座“绿色银行”。


以身作则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高山大坪子,荞麦过日子;想吃顿苞谷饭,要等女人生孩子。”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海雀的粮食产量总是上不去。文朝荣又开始琢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让村民吃饱饭。


1989年春,海雀村破天荒地出现了白色地膜。村民们不信:地都被“胶纸”蒙住了,还能长出庄稼?秋收时节,文朝荣和4名党员示范的地膜覆盖栽培苞谷大丰收,全村老少都围拢来看稀奇。第二年,地膜技术和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就在全村推广开,玉米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土豆亩产从1500斤提高到3000斤。海雀终于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作为党支部书记,文朝荣以身作则,为群众树立榜样,凝聚起奋力拼搏的力量。


随着山上逐渐林茂草丰,文朝荣开始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等多种产业。村里组建了中药材种植、土鸡养殖、苗家刺绣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的海雀已形成“山有林、河有水、地有膜、圈有畜、房有绣”的产业格局。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60元。


“海雀贫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后,我们要富起来,必须先让娃娃读好书。” 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文朝荣对大家说:“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好好为村里的娃娃盖所学校,不能再让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一样睁眼瞎。”


文朝荣向村民倡议并带头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68元。其子文正友对记者说,“当初那168元钱,是我父亲瞒着母亲把家里的牛卖了的钱。”


一个多月后,一所简易的土墙学校建好,村里的孩子实现了就近入学。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海雀村兴建了一所全新小学,办学能力从3个年级增加到6个年级,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


爱民情深


“我入党是为了多为群众办点好事”


在文朝荣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我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多了解一些党的基本政策,多为群众办点好事。”


1984年,海雀村及周边区域连续遭遇冰雹、大风和低温天气,粮食大面积减产。到1985年初夏,海雀村已是家家户户缺粮,不少家庭断炊。


面对乡里送来的救济粮,文朝荣连续4次谢绝,将指标全给了村里最困难的群众。不仅自己放弃救济粮指标,文朝荣还动员自己的儿子、兄弟放弃指标,让救济粮真正用在紧急处。


文朝荣把自己摆在群众中间,关心村里每一个困难户,不让一人受苦,不让一人落单。


2003年,文朝荣上山巡林,每天都会遇到从海雀嫁到可乐乡的苗家姑娘王兴秀。一问才知道,王兴秀丈夫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讯,公婆也不管她,丢下她和两个孩子,一分钱也不给娘儿仨。文朝荣不忍嫁出去的海雀女儿受苦,他对王兴秀说:“孩子,回到娘家来吧,爷爷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们安心住下来,有地种、有房住,娃儿有学上。”在文朝荣的帮助下,王兴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户口重新迁回海雀,有了自己的家。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文朝荣用毕生精力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记者 黄娴)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