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刘昌法:松穷土拔穷根 真心真情为百姓

发布时间:2016-04-05 10:38:40 浏览: 441

刘昌法(右一)与村民们在一起

  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刘昌法的名字近来被广为传颂。任驻村“第一书记”4年来,他真心真情为百姓,先后带领两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老百姓也把他当亲人:70多岁的老大爷自愿为他翻山越岭寻药治病;80多岁的老大娘把年货留到快发霉也要等着给他……

  村民说他是松穷土、啃穷根的蚯蚓

  2012年4月里的一天上午,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村支书牛占月来到镇里,迎接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看着这个身材清瘦、头发泛白的“小老头”,他有些失望,心里嘀咕“咋就不派个年轻能干的来哩”。

  而作为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下派驻村的扶贫干部,刘昌法当时心里也泛着一丝不安。上小峰村地处鲁山深处,人均耕地不到半亩,205户村民中,仅贫困户就有114户。49岁的他,在亲友的不解与质疑声中,自己选择来驻村,又能否为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

  到村后半个多月,刘昌法就把村里住户走访了个遍,探讨发展思路,最终商定产业扶贫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关键路径,并决定先建山泉水加工厂。2013年3月份,清冽的泉水打了出来,村民们也欢呼了起来,不仅近10名村民在水厂里实现了就业,村集体也“破天荒”地有了每年5万元的固定收入。

  要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还需更大的产业支撑。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论证,刘昌法和村两委决定充分利用村里山清水秀的资源和背靠鲁山的优势,发展旅游项目。他们利用中央财政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并吸收村民及其他社会资本入股成立旅游公司,243名贫困户成员每人拥有4100余元的股份,开办农家乐。

  期间,刘昌法跑了市里几十个部门,了解政策、探讨思路、借鉴经验,市里村里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每一次需要倒4次车,耗时大半天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红灯笼挂了起来,农家乐火了起来。去年“十一”期间,游客爆满。“今年每位贫困村民股东分红至少能达到1000多元。”牛占月说。记者在村头的农家乐项目看到,一排排精致的小竹屋是游客就餐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是客房,而旁边的溪水潺潺,水清潭碧,到处是一番清新雅致的景象。

  2015年6月,驻村期满本可调回市里的刘昌法,又主动请缨赴市级贫困村博山区西沙井村任“第一书记”。不久,刘昌法和村委以及省里农业专家商讨,确定了建设白莲藕种植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刘书记来了,思路也来了,我这个书记现在干得特有劲。”西沙井村支部书记魏绍德说。

  现在村民们说起刘昌法,有人说他是致富带头人,有人把他比喻成老黄牛,也有村民把他比作蚯蚓:“他就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

  “干什么工作,当事业来做都做得成;干什么职务,当官儿做都做不久。”这两句话,写在刘昌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也是他工作作风与心态的一个写照。

  每个月在村里住25天左右,有时甚至几个月才回一次家。驻村之初,他把每家多少人、有什么收入、子女在哪儿工作、经济条件如何、需要解决哪些困难,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印在心里,最终落在行动上。

  刘昌法刚到村不久,村里正在建设的两座拦河坝遇到资金问题水泥供应不上。他紧急和单位沟通,两天时间35吨水泥运到了村里。村里老人无煤取暖,刘昌法立即去买煤,并联系单位为村里贫困户买来10吨煤;老人病痛难耐,他立即到城里买来急用药;为生活不便的老人购置轮椅、配置老花镜,为村民们解决校车问题……同时,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改造村里道路和电网、打深水井、安装太阳能路灯、建农家书屋……他做的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刘昌法说,党员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实事,他最不愿看到有些干部“就是这样,多年来都这样”的麻木心态。

  去年11月份,淄博市委书记王浩到村里调研时,临时决定到刘昌法的住处看看,发现桌子上放着半碗面条和半块咸菜,原来刘昌法早上紧急到村民家里协调纠纷,没吃完饭就跑了过去。“从他身上,看到了严实作风、百姓情怀和吃苦奉献精神。”王浩说,他不仅让派驻村发生了大变化,就这种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就足以让人感动和学习。

  43个红手印留“亲人”

  按照淄博市的规定,“第一书记”可一年一轮换。2014年4月,听说刘昌法要被轮换离开,村民们都舍不得。于是牛占月想了个办法,请村里老教师写了一封挽留信。信上写道:“全体党员和村民恳请领导将刘书记留在我们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因信纸空间有限,党员和村民代表就代表全体村民,按下了43个鲜红的手印。

  去年4月村民又写了挽留信,但无奈驻村的最长时限已到。刘昌法虽然离开上小峰村,可与百姓结下的这份情,上小峰村的村民说,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近日,记者与刘昌法来到上小峰村85岁的任学美家,她用哆嗦的手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拿出来,瓜子、饼干、桔子、花生、有些皱巴的苹果,甚至是半米多长的南瓜都拿了出来,“刘书记比亲儿子还亲啊”。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刘昌法说。

  如今上小峰村所在的池上镇十几个村庄,凭借鲁山景色、桃花山谷、齐长城古村落,农家乐旅游品牌已越叫越响,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53岁的刘昌法现在也更忙了,连自家孩子的婚礼都无暇操持。“看着村子一点点变了模样,莫大的欣慰和自豪,扶贫工作真的会干上瘾。”刘昌法说。(记者 袁军宝 萧海川)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