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陈德明:反导尖兵 铸盾天疆

发布时间:2016-07-25 10:39:10 浏览: 508


 

陈德明(右)在给年轻科技干部讲解某型任务参试设备性能(资料照片)

  “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书写人生履历”

  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前一年,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的陈德明(见图)找到当时在学校开会的西北某基地高级工程师杜之明,问基地怎么样?杜之明回答说:事多,只要想干,干不完。一年后,陈德明来到基地,从此和导弹试验技术打上了交道。

  看到基地工作条件艰苦,有人劝陈德明熬上几年就转业。陈德明却说,“混日子也是过,踏踏实实干也是过。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书写人生履历。”

  第一年,陈德明是红牌学员,类似在实习期,很多时候是打杂,但所有技术研讨会,他和其他学员都会去听。“有好多读书时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想做一番事。”

  当时有一个项目,专家们评审时说可能做不出来。陈德明举手说,“我有一个想法”。看到一个红牌学员这样的举动,在场很多人都十分惊讶。等陈德明讲完,他听到一句让他惊喜万分的话:“这个事你办!”

  对于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举动,陈德明事后说:“失败了又怎么样,创新就要宽容失败。”

  上世纪90年代初,科研条件不是很好,但陈德明有“好多想法特别想去验证”。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借了不少钱,买了一台价值一万四千元的电脑,不断学习……

  “他对世界各国主要导弹武器的性能指标以及发展历史、试验组织和鉴定模式非常关注,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把握和判断也永远先人一步。”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尚敏说,他发现,每次跟陈德明见面,都会有新变化,不变的则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定信念。

  ——1994年,他刚分配到基地时,陈德明是最早参与某型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发射场论证工作的主要成员之一;

  ——1996年,再次见面,陈德明已经着手开展巡航导弹靶场规划和评估工作;

  ——1999年,北京偶遇,陈德明告诉他,在关注进攻手段的同时,还要注重防御手段乃至防御系统的发展;

  ——2013年,他们共同在大漠靶场,陈德明又一次牵头组织反导试验,这是坚持战斗力标准组织的一次验证飞行。

  这两年,陈德明把科研攻关的方向紧紧锁定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上,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

  “要敢于担当负责,勇于啃下‘硬骨头’”

  在杜之明将军眼中,陈德明是个敢啃“硬骨头”的人。

  一年盛夏,某型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失利,弹头出现故障后解体,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这是该型导弹的一次重要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找不到弹头,就无法分析故障原因。

  “不管3个月还是5个月,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根据给出的几十个残骸落点坐标,基地每天组织部队在上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空中和陆地拉网式搜索。七八月的戈壁滩,最高地表温度达60多摄氏度。如大漠寻针,一天搜索下来,战士们嘴上、脚上都起了泡。两个多月过去,毫无收获,搜索陷入了僵局。

  此时陈德明临危受命,他承诺一周给出结果。陈德明带领团队经过7天7夜反复建模计算,最终把落点定位在东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范围内,这一落点区域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百分之一。

  很快,搜索一线传来消息:实际落点距离陈德明给出的区域中心点东西仅1300米、南北仅100米。

  “算得太准啦!”人们对陈德明表示由衷佩服。陈德明却谦虚地解释:“专家们给出的意见都很有道理,但这次弹头飞得不规矩。敢立下7天的军令状,是因为我们恰好做过不少这方面研究,心里有底。”

  正以为连续好几宿没合眼的陈德明会好好补个觉时,他竟然拿起一本空气动力学的书看起来。原来,他感觉有些地方还没有研究透,必须赶快解决疑问。

  大漠寻弹头,陈德明干了不止一回。但凡有找不到的都找他。

  陈德明认为,“导弹武器试验高密级、高难度、高风险,充满着艰难险阻。我们搞试验技术工作,面对不期而遇的重大考验,要敢于担当负责,勇于啃下‘硬骨头’。”

  “手里放过小问题,上了战场就要出大问题”

  徐春光博士、刘纯根和陈德明一起,组成了一个被人称道的科研“金三角”团队。陈德明提出概念或是给出公式,徐春光进行验证计算并建立好模型,然后由刘纯根写出计算机程序。

  徐春光说,陈德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从不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视而不见,而是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其实好多问题摆在面前,你不关注它也就过去了,不做也没人批评你。”

  参加几次导弹武器试验任务后,陈德明发现,导弹武器试验一次只验证一个目标,而一个导弹武器型号却需要多次试验,周期长,投入大。他大胆建议在一次试验中同时验证多个目标,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担心“一箭双雕”变成“鸡飞蛋打”。面对种种质疑,他仔细作答,最终方案得到认可。这种试验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不仅节约了试验经费,还加快了导弹武器装备部队的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某型号导弹作为“撒手锏”进入定型试验阶段,急需装备部队。上级只给了他们4发试验导弹,而该类导弹通常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与此同时,基地导弹发射阵地与效应靶场的距离只有导弹射程的2/3。试验次数少、靶场射程不足,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30岁不到的陈德明,担起了这个超常任务,成为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连续几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最终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保证了导弹第一时间完成试验、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十年后,基地新建了满足导弹最大射程的效应靶场。大量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导弹射击精度与当初陈德明的估算结果高度吻合。一位导弹老专家十分感叹:“你们创造了导弹武器试验鉴定的奇迹,真了不起!”

  “任何一次导弹试验,如果手里放过小问题,上了战场就要出大问题。”陈德明说,搞科研试验,就是要做到“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

  反导技术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用“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让世界第一次见识了反导的威力。

  “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国家反导项目还没正式启动时,陈德明就已经带着团队进行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没必要,陈德明却很坚持……他认为,发展精度高、速度快、杀伤力强的反导武器和组建相应的防御系统,是未来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后,基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重任如山,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实现技术跨越,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那段日子,陈德明经常奔波于靶场和各科研院所之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经常不时地陷入深度思考状态:“那时候为了证明一个弹道方面的关系,我都快崩溃了。我有肯定的直觉,但那个过程真是既痛苦、又幸福。半夜三点终于想通了,狂喜万分,特别想旁边有一个人能够分享……”

  近千个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当试验进入关键时刻,拦截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明故障,原本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各方协同攻关,故障很快排除,但人们心里仍不踏实。陈德明没有丝毫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发射试验如期进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试验成功!陈德明和指挥大厅的人们抱作一团,喜极而泣。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陈德明说,反导技术,永远都在路上。实现强军目标,不甩开膀子搞创新是不行的。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学习钻研、计算分析、推演论证……

  荒凉的大漠 精彩的人生(记者手记)

  从导弹武器试验新手,到反导试验领域知名专家,再到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为国砺剑铸盾的人生征程中,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一步步成长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成为投身改革强军的新型作战力量尖兵。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导弹武器事业是国之重器,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陈德明瞄准导弹发射技术发展前沿,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超越。他扎根大漠26年的创新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之中见担当。导弹武器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人选择默默奉献同时又需要激情满怀;其高科技、高成本、高风险特点,决定了拓展创新之路的人格外需要一种担当。在生存条件艰苦甚至恶劣的大漠戈壁,几十年如一日紧盯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前沿,对创新事业矢志不渝,更需要一种深植血脉的坚守。“目标高远,想法简单。坚持始终,生活自然。”常说这句话的陈德明,正是这样一个把创新养成习惯,把担当过成了日子的人。他在导弹和火箭一次次腾飞而起的地火天光中,点亮精彩人生……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陈德明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其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却值得借鉴和学习。无论我们是从事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还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生履历,一份担当总有一份精彩!(记者 余建斌)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