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先锋人物

他,永远与高原为伴

发布时间:2016-12-02 10:31:53 浏览: 591

 

这是孙凤鸣在西藏的工作照(资料照片)

  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毅然选择去西藏工作;1991年,在西藏工作8年期满,他选择继续坚守高原;2007年,他因严重的高原心脏病调回内蒙古工作,仍然不间断地资助着在西藏的孤儿。2015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凤鸣因患胰头癌病逝,享年53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在西藏的山川河流。

  工作33年,有24年在西藏,他把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诠释着一名党员干部对祖国和人民无悔的忠诚。

  北大毕业选择到西藏工作,76个区县跑了75个

  1983年的毕业季,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孙凤鸣主动作出了到西藏工作的人生抉择。

  “那个时候大学生非常稀少,北大毕业生更不用说,但他既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老家,而是要求到西藏来。”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原党委委员班典告诉记者,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孙凤鸣是块“香饽饽”,一入藏就被自治区公安厅安排到办公室研究科工作。

  入藏后,孙凤鸣大部分时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工作。他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走崎岖山路,穿戈壁荒原,过泥泞险滩,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履职尽责。“西藏122万平方公里有76个区县,2007年孙凤鸣离开时已跑了75个。当时的墨脱县还没通公路。他的许多调研成果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在班典眼中,孙凤鸣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年轻人。

  孙凤鸣刚参加工作时住在单位宿舍,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他当年的同事说,那时候,孙凤鸣的宿舍连暖水瓶都没有,他就在早餐时多买一碗稀粥带回来当水喝,但从未跟人诉过苦。“我从小到大在家里也没有享受过,也没觉得生活落差特别大。”孙凤鸣曾说,吃苦是一种应该去享受的体验。

  孙凤鸣的妻子卓嘎回忆,有一次孙凤鸣刚刚做完痔疮手术就要马上出差,尽管他的领导、主治医生及家人一再反对,他却一再坚持。山路崎岖,2000多公里,汽车颠簸得厉害。途中,尚未愈合的伤口不断在出血,但孙凤鸣硬是挺了下来。“孙凤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西藏。”西藏自治区政法委原书记子成说。

  扎实工作不畏艰险,深入调研提出独到见解

  上世纪90年代的西藏,治安、刑侦工作力量十分薄弱。孙凤鸣在那曲、山南、昌都、日喀则等地整整调研两个月,为召开公安刑侦和治安工作会议作准备。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培中曾任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厅长,与孙凤鸣共事过。“当时调研要走317和318国道,当走到昌都的时候,因为大雪封山,要从青海的玉树开车过去。路上,挡风玻璃被山上的落石砸碎了。在没有挡风玻璃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了500公里。”他回忆道,“那个时候,正因为这样的精神,孙凤鸣才把西藏的公安刑侦工作、治安工作基础打得非常好。”

  为调研非法出入境问题,孙凤鸣跑了近2万公里,遍访海拔4800米的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的9个边境县,形成“堵源截流、打头(蛇头)断线、专群结合、依法打击”综合治理办法的调研报告。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对此报告高度重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日喀则非法出入境收容审查遣送站(现为反偷渡侦查总队)也由此获得批准成立,有效遏制了非法出入境的蔓延态势。此后,公安部还向全国推广此次调研形成的经验做法。

  生活朴素奉献爱心,十多年里资助十多名孤儿

  坚守多年,孙凤鸣患上严重的高原心脏病,他无法继续在西藏工作。2007年,孙凤鸣调回了故乡内蒙古。虽然走下雪域高原,他的心却一直牵挂着西藏。他经常跟内蒙古的同事说,有机会跟我去西藏,一定要去看看我的孩子们。孙凤鸣说的孩子们,是他在西藏收养资助的孤儿。

  2002年,孙凤鸣、卓嘎夫妇从一则新闻报道中看到,一名叫达珍的藏族妇女在拉萨成立了一家名叫德吉(藏语,意为幸福)的福利院,用微薄的收入供养孤儿。当时,福利院已经收养了20多名孤儿和残障儿童。孙凤鸣夫妇立即前去看望,并在随后5年时间里,先后领养了院里的10个孩子,承担起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2007年,孙凤鸣调回内蒙古工作后,他和妻子仍然继续资助孩子们。

  2008年,孙凤鸣夫妇资助的3个孤儿同时考上了大学,夫妻俩高兴地从呼和浩特赶回拉萨,为孩子们庆祝。就在那时,他们又领养了刚出生不久的弃婴旦次。许多人不知道,当时的孙凤鸣在呼和浩特的房子还是借钱装修的。

  如今,8岁的旦次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像爸爸一样,当一名警察。”在他的心里,孙凤鸣爸爸就是一座山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孙凤鸣嘱咐妻儿,把自己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葬在父母的墓旁,一半撒在西藏的雪山河流。他因为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愧疚,也因为对西藏的热爱,把自己看作高原的儿子,永远与高原为伴。(记者 吴 勇)

更多推荐
更多
【清廉网】​(马宏)​他是“一线指挥员”,是“一线宣传员”,还是“一线战斗员”。多年来,禹志永以一位老党员的情怀,长期坚守在基层社区矫正战线...
作者:马宏2022-04-07 07:26
【清廉网】(李燕 李泽波)却忆携诗花底看,回头又是一年春。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既是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这一年,...
作者:李燕 李泽波2021-12-30 16:46
【清廉网】​(敖立秋)​他为百姓讲解典型案例,他为法律问题咨询人“指点迷津”,他为申请援助者吃上“定心丸”……...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9:08
【清廉网】​(迈力思)​每一位“清风标兵”都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位“清风标兵”具备的精神都是一种引领。在科右前旗纪委监委有这样一名干部,年龄...
作者:迈力思2021-10-09 09:00
【清廉网】​(敖立秋)​大家眼中的她是品德优秀的人,克己奉公,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她是工作勤奋的人,勤于思考,知难而进...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他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在工作、生活、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作者:敖立秋2021-10-09 08:45
【清廉网】​(谢进)“我去出差,明天中午回来。”像此前每一次平常的出差,和妻子交代完这一句,刘诚出了门,为一个案件奔赴外地调查取证。 ...
作者:谢进2021-02-01 09:52
【清廉网】​ 曲涛,男,49岁(1970年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1999年6月入党,1989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大学学历(中央广播电视...
来源:西城区纪委监委2021-01-12 10:08
【清廉网】(陈琳)说到传奇人物,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电影里、书本上的传奇人物,但今天我要说的,就在我身边,他就是柳城县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覃志...
作者:陈琳2020-12-23 09:18
【清廉网】(杨建红)他没有成为一名好父亲,儿子高考学习任务紧张、心里压力大,最需要父亲给予支持关怀的时候,他却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他没有成为一...
作者:杨建红2020-12-14 08:22
【清廉网】(赵春莉 吴 羡)初冬的早上,他拄着拐杖在村里忙来忙去:指导群众填表、安排技术培训、走访贫困户……虽然腿伤还未痊愈,但身为驻村第一...
作者:赵春莉 吴 羡2020-12-10 08:50
【清廉网】​(敖立秋)​三十载,为民守护, 尽芳华,坚守一方。 她独具慧眼,析毫剖厘、去伪存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公众饮食用...
作者:敖立秋2020-12-04 04:41
【清廉网】​丁俊平,男,汉族,197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赛罕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党的基层建设办和社...
来源:赛罕区纪委监委2020-11-17 09:01
【清廉网】​(徐佳乐)“一家三口+1,从此‘军大衣’和‘小棉袄’都有了。”这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纪委干部赵富青10月28日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喜讯...
作者:徐佳乐2020-11-10 08:52
【清廉网】​(胡遵远)​刘晓松是金寨县油坊店人,生前系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内燃机动力工程系99届毕业学员。 1999年7月9日,刚刚毕业的...
作者:胡遵远2020-09-07 07:24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