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社区建设,情暖百姓生活 ——记庐阳经济开发区金池社区党委书记许小兵
本网讯(赵明)人们总会用“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这句话来形容为了理想而奋斗中的学子们,在庐阳经济开发区金池社区百姓眼里也有着一位“十年如一日,心系社区建设,情暖百姓生活”的人。“同心敬业,无愧前辈,求实创新,不负后人”是他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总结出来的话语。十年的时间,他经历过各种困难和险阻,从百姓眼中的“你行吗”到百姓口中的“只服你”。十年的时间,他也获得过诸多的光环和荣誉,但说到这里他总是淡然一笑,“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铝厂人的后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无怨无悔,把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这就是在今年7月21日,刚刚结束不久的庐阳经济开发区金池社区党委换届选举中,并以高票通过的金池社区党委书记许小兵说出的肺腑之言。
1986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他就被分配到原合肥铝厂工作,在企业工作期间许小兵先后成为企业团支部书记、团委委员。2004年原合肥铝厂倒闭,2007年铝厂生活区(现金池社区)移交庐阳经济开发区管理,许小兵下岗了,他被组织安排到了金池社区工作,从一名最普通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做起,到如今的社区党委书记。在社区工作的十年时间,他本人先后荣获合肥市劳动保障先进个人。合肥市维稳先进个人、合肥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合肥市第三批基层理论宣讲专家、庐阳区党代表等光荣称号。政治荣誉叠加的他,从没有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他始终坚守在社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党员对百姓许下的诺言,他用执着和信念换来了一项项 “安徽省第一批基层协商议事示范社区”、“安徽省侨务示范社区”、“安徽省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合肥市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合肥市信得过老年学校”、“合肥市党员志愿者先进单位” 、“合肥市第四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等殊荣。
许小兵常常爱和社区年轻的工作者说,干工作不能只有一颗心,要心怀“恒心、热心、爱心、细心、诚心”这五颗“心”,这样的“心”才能与百姓的心紧密连接在一起。
“恒心”换来社区面貌大变样
如今,当你走在金池社区原铝厂生活小区内,你会看到一栋栋崭新的高层居民楼,这里干净整洁,超市、卫生服务中心、菜市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等一应俱全。但是就在10年前这里除了个别的红砖瓦墙外,清一色的都是“筒子楼”。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了年代的筒子楼阴暗潮湿,居民居住面积不大,且公用一个厕所、蚊虫多,一到梅雨季节,家里的衣物甚至会发霉。2008年许小兵被组织任命为金池社区组建临时负责人,上任以来的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启动原合肥铝厂职工全额集资建房。许小兵告诉笔者,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可以说是金池社区组建以来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许小兵回忆道,那段时间特别是头三个月,他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因为金池社区还没有正式组建,人员也只有仅仅的5人,其他人还要处理日常的社区工作,作为社区的临时负责人,这项群众最关心的工作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头上,每天上门入户、登记信息,跑规划、跑建设、跑土地、跑环评,每天都会忙到夜里11点,有时候甚至就把办公室当做自己的家。但是就这样,一些群众还表明了自己的担忧和顾虑,和组织反映,觉得许小兵到底行不行?为了对组织负责,对百姓有交代,许小兵顶住了压力,经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历经9年时间,分两批次(一期420套集资房于2011年分配入住,二期480套集资房于2017年分配入住。)圆了960名职工新房梦。但是不为人知的是,也就是在接手这项工作没多久前,许小兵因身体原因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几次疼倒在工作岗位。2017年第二批分房时,家人打来电话,告知在医院的老母亲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含泪交代好爱人,并挂断了电话,利用短短的一个上午时间平稳又顺利的实现了分房,他用一份“恒心”,让职工彻底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筒子楼生活。
“热心”构筑党员志愿服务队
2012年8月,金池社区正式成立,经过庐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推荐、居民投票选举,许小兵正式成为金池社区党总支负责人(后成立党委)、社居委主任。然而对于一个原国有企业改制移交后的生活区,摆在许小兵面前的不仅仅是居民关心的集资房,还有多年的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许小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许小兵没有被眼前的“烂摊子”吓跑,没有因困难而退缩。相反,爱动脑筋的他,知道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只靠他一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许小兵告诉笔者,社区里有很多下岗后的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居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坚定了他一定要让社区重新焕发出原国有企业职工敢闯、敢干、敢拼、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以无论任何一件社区工作,特别是群众关心的话题,他总是亲力亲为,冲在一线,更不会叫苦叫累。社区刚刚成立,小区没有物业,脏乱差现象严重,许小兵就会利用中午和下午下班时间带领社区的同志们捡垃圾、帮助居民疏通下水管道。小区化粪池堵塞了,他亲自去疏通;大雪造成居民出行难,他总会第一个出现在铲雪除冰现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正式在许小兵这种热心的精神感染下,很多党员都加入进来,共同为了社区的环境卫生做贡献,并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大家都自觉维护爱护社区环境卫生。也正式这一份热心的精神,从原先的几十人参与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人参与,社区自发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并产生了一批像省劳模王子仲、孔祥云、市劳模江守道、许阳才、倪小芳等为代表的社区优秀共产党员。
“爱心”铸就社区人人有爱
有这样一句话,经常挂在许小兵的嘴边:“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知道在遇到困难而自身无法解决时候的无助感,当你伸手去帮他时,不论能力和大小,对他们来说就等于重新燃起了希望。”许小兵的办公室在社区服务中心三楼,但是笔者经常去会扑个空,他要么在一楼服务大厅和工作人员一起接待服务百姓,要么就在社区居民家中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尽最大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
2015年,家住金池社区17岁的叶志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然而这一家却没有高兴起来。母亲下岗,父亲在外打工每月的2800元,是这个家全部的收入,母亲因为患病,家庭还背负着6万元的外债,7000多元一个学期的学费让这个家庭犯了难。许小兵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己掏了500元并代表社居委向小叶捐助了1000元的助学金,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填写申报金秋助学表格,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帮助小叶走进大学之门。
薛模伦和爱人朱女士原是铝厂职工,家里2个女儿,其中一个还是残疾,下岗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考虑到这一点,许小兵积极在社区帮助他们找地方经营小卖铺,并组织开展多次爱心义卖活动,发动社区居民、爱心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困难家庭。
很多社区下岗职工还想再就业,苦于没有技能,许小兵就积极与劳动部门对接,在社区免费开办餐饮、服装、家政等多项技能培训班,并积极联系辖区企业,安排就近就业。也正式他的这一份“爱心”让社区充满了爱。
“细心”点燃社区特色品牌
社区环境好了,如何让百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了许小兵最为关心的问题。许小兵说,在企业还没有破产前,有很多职工都有文艺和体育方面的特长,但是改制后,大家都失去了活动的环境和场地。为此,许小兵多年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结合社区改造,在原有的老少活动家园基础上打造了一个1000平米的特色活动室,涵盖党员活动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残疾人康复训练室、健身房、儿童活动室、乒乓球、台球室……全部用于居民学习、休闲及娱乐。于此同时,一个700平米,涵盖健身、乒乓球、篮球的笼式户外广场的建成,让居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硬件设施齐全了,居民的文化体育氛围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许小兵说。如今社区的书画培训班、四点半爱心课堂、二胡、柔力球、太极剑已成为社区特色品牌,一些项目和内容多次参加省、市、区评比,并荣获奖项。
“从家出门去菜场买菜只要5分钟,从家出门去笼式广场晨练只要5分钟,从家出门去社区卫生服务院检查只要5分钟,从家出门到社区服务中心也只要5分钟。”许小兵告诉笔者,社区建设就是要让百姓过得舒心、安心、开心,社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正式在许小兵的细心下,让居民的生活感受到了便捷,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诚心”赢得“干儿子”美誉
说起“干儿子”这件事,社区很多居民都为许小兵的这一做法点赞不已。这件事还要从2009年说起,家住金池社区的储天贮老人(已故),老人自幼就从上海来到合肥工作,一生未娶。由于老人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希望终老后能落叶归根回上海,但是根据老人提供的资料,也只是60年前上海的地址,但是许小兵为了完成老人的心愿,他拿着储老提供的地址,来到上海寻找,但是在上海找了三天也没有任何头绪,之后,许小兵通过上海的朋友,终于辗转联系上了老人的侄女。面对许小兵的热情与经常的照顾,储老很感动,并认了许小兵为“干儿子”,并希望终老后由许小兵继承他的遗产。2013年11月,老人病逝。许小兵亲自为老人办理了企业抚恤金1.3万元,并分文不少的将“储老的遗产14.6万元交给了储老的侄女”。许小兵说,老人在合肥孤苦伶仃一个人,我能成为他的干儿子也是一份责任。至于遗产,我不能拿,老人家的每一笔钱、每一件东西交给他的亲人,这也是我的心愿。
“社区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时刻心怀五“心”才能做到“同心敬业,无愧前辈,求实创新,不负后人”许小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