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草原上的监察卫士
巴林草原上的监察卫士
—记赤峰市巴林右旗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陈国彬
在巴林右旗纪委监委,有这么一位在执纪审查一线岗位上坚守十年的同志,他十年如一日,在本职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就是巴林右旗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陈国彬同志。自2009年调入旗纪委至今他先后参与执纪审查300余起,其中主办200余起,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讲党性,重学习,不计个人得失”
陈国彬调入右旗纪委监委以来,一直在案件检查室工作,2014年开始主持第三纪检监察室工作,2016年被任命为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这一干就是十年。在早前,领导找他提拔他到基层锻炼,但他舍不得离开无比热爱的纪检监察事业,一次次都婉言拒绝,十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纪检监察工作第一线,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纪检监察事业。
陈国彬从事执纪审查工作多年,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办案经历,但案件查办不是简简单单的规则和流程,方方面面都需要丰富知识储备,为此他一直坚持做到从办案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长期以来每天早上到单位只要一有时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及时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把握办案动向,他常说,作为纪检干部一定要坚持学习,当今时代日新月异,信息网络更新,快如闪电,如果不努力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被时代所淘汰,更办不出高质量的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从进入纪检监察机关以来,他从来没有停止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的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调研文章等累计30余万字,通过深入学习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他的材料柜里一直保存着经他亲手查办案件时收集的许多资料、笔记和心得,有人曾经这样说,案子查完了,没用的资料留着干吗?都扔了吧,可他确舍不得。每一次的案件查办都像是自己精心呵护着长大的孩子,其中有收获、有苦涩,也有幸福。
——“讲政治、严纪律,体现铮铮铁骨”
长时间在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免不了有人说情或请客送礼,他总能婉言谢绝,有些人说起他总是用“油盐不进”来形容。基于组织和社会对他的认可,每当有急难案子,单位总能先想到他。
陈国彬常说:“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同志,在案件面前不仅要有铮铮铁骨,更要做到铁面无私”。 2011年,在调查某林场盗伐天然林木的案件时,遇到被调查人推三阻四,不配合调查组询问,总是有意回避相关问题。为了使案件尽快查清、查实,他与检查室主任建议旗纪委对被调查人采取了“双规”措施。这次使用“双规”措施是巴林右旗纪委监委多年来第一次,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外界有人时不时打电话讲情,打听案情,无形中增加了办案压力。为了加快办案节奏,在所有审批手续办完后,经过连续9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全部证据,突破了违纪人员的心理防线,使违纪者承认了所有的违纪事实。
2017年,他主办了某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套取玉米生产者补贴和农业三项目补贴的案件。由于涉案人员早已串供,导致案件无法进一步开展。为此他与审查组加班加点,思考案情,寻找突破办法。从分化内部人员到个个击破,最终在他强大的政治攻势和耐心的心理工作下,使涉案人员交待了其全部的违纪违法事实。此案旗纪委立案2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挽回国家损失30余万元。
——“忘自己、顾大局,彰显党员本色”
2014年6月,自治区纪委抽调陈国彬参与执纪审查工作,他克服家庭困难,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审查队伍。陈国彬同志家有三个孩子,那时他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刚刚5岁,大女儿在小学读书,家庭负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当时,纪委书记找他谈话,让他到自治区纪委参加执纪审查工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顾全大局,他抛下三个女儿,到千里之外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工作。十一月份左右,有一次大女儿因未能及时赶上公交车,超出预计时间一个多小时还没回家,家里电话不断,他心里着急,但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多年的执纪审查,他办案技巧增强了,经验丰富了,知识层面提高了,许多大案难案成功查处,得到了各级领导肯定,知名度也提高了,但他并不满足,他说:“十八大后,国家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中央又出台了八项规定,这给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大的平台,纪检监察大有可为,我还要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巴林右旗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