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百万,不如看到一个贫困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
高额年薪,无偿支教,你会选哪个?
因为放不下贵州山区的孩子们,退休后的陈立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偿支教。他的头上,顶着诸多光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但在他心中,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专家人才,退休后放弃了高额年薪和城里优裕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支教扶贫一线无偿奉献,诠释的是初心和使命的份量,“千金不换”恰是陈立群与众不同的地方。

看到苗族孩子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神,我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
陈立群出生在浙江农村,曾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直到重返校园,考上大学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做人不忘本,做事不忘根是他内心的一个基准点,从2001年在浙江创办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宏志班开始,他便笃定了这样的信念。

2016年,当目睹贵州台江的教育困境,陈立群坚定了远赴苗乡、支教扶贫的决心,用他自己的话讲,
“看到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苗族孩子,我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
来到台江民族中学后,干事雷厉风行的他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看到学校的“乱象”,便定下了三条针对性的严管措施,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每周六下午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旨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纯粹的支教扶贫信念也驱使着他不计成本的付出,义务授课、义务作报告开讲座,把多年来获得的20多万奖金拿出来奖励优秀教师,帮助寒门学子,家访时看到条件差的还会留下几百上千元。“校长爸爸”是学生们对他的亲切称呼。3年下来,让民族中学实现了从“差校”到“名校”的华丽转身。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
教师节前夕,台江县老屯乡岩脚村苗族少女姜海霞在父母陪伴下,乘高铁前往上海商学院报到,四年美好大学时光,正在向她招手。
步入台江民中时,她的世界只有这片大山,课余跟着爸爸放牛,不知道有大学存在。而现在,她的理想是,考取北京的研究生。
姜海霞的奶奶、75岁的张庭珍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等。然而,大山束缚着这个女能人,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她的四个子女无一考上大学。听说杭州来了一位名校长,她给陈立群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恳请陈校长多关心一下孙女海霞的学习。

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在陈立群的关心帮助下,最终,姜海霞以超出一本线9分的成绩被上海商学院法学专业录取。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
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放牛班也有美好春天”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2018年,台江县打破高考11年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老师还是这些老师,但考得一届比一届好。”台江民中教师任伟娟说,“学校已经走上正轨,民中不会再滑回过去。”
“被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台江民中,他有不少“孩子”。
如果我能弥补这些孩子缺失的父爱,我愿意扮演父亲这个角色,尽可能逼真。
有个女学生开学没来报到,陈立群得知,女孩父母早年离异,她和三个弟妹由爷爷奶奶辛苦拉扯大。父亲再娶,带她去接亲,女孩想不开不愿上学了。
你无法选择父母,但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陈立群鼓励她,还给了1000元钱。
过了段时间,女生给他写信,家里太穷,继母也跑了。“我把你当女儿养吧。”陈立群怜惜地说。女孩现在读高三,他定期给生活费。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
“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