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担使命】在“生命禁区”传递爱与希望
12月的藏北高原天寒地冻,那曲市色尼区洛麦乡完全小学的操场上冷风呼啸,教室里,几十位藏族学生头戴保暖绒帽,身着羽绒服,正大声朗读着课本上的内容。近几天,他们陆续收到了内地爱心人士捐赠的几百套保暖衣物。
这批过冬物资,是浙江省援藏干部、杭州江干区纪委监委派驻第三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王世美牵线为孩子们送来的。2016年7月,他毅然踏上援藏之路,将教育条件落后的那曲色尼区创建成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8年,王世美被评为浙江省“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好干部。

那曲市地处西藏东北部,平均海拔4527米,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8%,连一棵树都种不活,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到了那曲,我才知道什么叫有苦说不出。”进藏后,由于低压缺氧,王世美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时常头痛流鼻血,煮不烂的食物令他的肠胃饱受折磨,体重掉了十几斤。
“我是来援藏的,不是来享福的。”王世美咬紧牙关,迎难而上,以色尼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的身份随队深入色尼区12个乡镇调研教育现状。
调研时,王世美发现,由于严重缺水,当地的学生们喝的不是浑浊的雨水就是山上融化的雪水,校内没有洗手池,临近饭点时,老师会在食堂门口摆上两三盆水,供全校几百名学生洗手清洁,不少男生为了省水干脆理了光头。
严峻的现实让王世美揪心不已:“孩子们过得太苦了,一定要竭尽所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受地理位置所限,学校附近没有可引用的山泉水,只能通过挖深井的方式从地下取水。王世美联系杭州水务集团和嘉兴住建局援藏干部到实地进行勘探,并请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寻找可利用的地下水源。
回杭探亲时,他四处奔走筹钱,磨破了嘴皮,终于在杭州援藏领队和江干区爱心企业的支持下陆续筹集到了150万元资金。
2017年初夏,王世美带着钱,再次踏上了藏区的土地。尽管已是四五月份,高海拔的那曲却仍处于冰冻期,在洛麦乡完全小学开挖第一口井时,地表坚如磐石,施工进度非常缓慢。
“越往深处挖,桩孔周壁的淤泥就回填得越厉害,白天挖出来的深度,一夜过去就回填了一半。长此以往,水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流量也会越来越小。”王世美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回填问题,他多次召集技术团队会诊研究,要求施工队做好桩孔周壁淤泥回流的防护措施。一直挖到90多米深的地方,水质水量才达到要求。

如今,当地的每间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都拥有了一口“思源井”,近万名师生的用水问题有了着落。这些水井约有100多米深,上方全部加盖了64平方米的防冻保暖房,并配备了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和大容量储水箱,确保在停电时也不会断水。
“色尼区共有700多位教师,每年到县外培训的不足80人次,县内的培训次数也屈指可数。”在王世美的积极牵线下,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与那曲县教体局签订了三年对口援藏帮扶协议,当地的骨干教师被送往杭州、拉萨、广州等地参加培训。
此后,他又萌生了邀请浙江名师进藏教学的念头。经多方努力,色尼区迎来了一批来自浙江的支教教师,当地的教学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
在色尼区教体局负责人旦增朗杰眼中,王世美是一个肯干事、干实事的援藏干部:“他为人负责,工作踏实,为那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日记中,王世美写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对自己三年援藏经历的总结:“让藏区的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生命禁区’传递爱与希望。”(杭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