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被改变的国家命运
今年9月11日,美国迎来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纪念日。据报道,在纪念“9·11”恐怖袭击10周年的活动上,奥巴马总统及遇难者家人将会看到他们挚爱的人的名字镌刻在一个新的纪念碑上。近3000名受害者的姓名将第一次被高声宣读。
这次震撼全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不仅导致3000多个无辜生命的丧失,同时也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和巨大的影响。10年来,当年“9·11”事件中的许多亲历者、罹难者家属乃至更多普通美国公民的命运各不相同……
《爱国者法案》:一经出台便引发争议
回顾十年,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有效打击和遏制本土的恐怖犯罪活动,在立法领域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变革。
2001年9月19日,也就是“9·11”发生45天后,时任总统小布什签署了《爱国者法案》。这部法案长达342页,以防止恐怖主义为由大幅扩张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同时减少了对于美国本土外国情报机构的限制;扩张美国财政部长的权限以控制、管理金融方面的流通活动,特别是针对与外国人士或政治团体有关的金融活动;并加强警察和移民管理单位对于居留、驱逐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外籍人士的权力。这个法案同时也延伸了恐怖主义的定义,包括国内恐怖主义,还扩大了警察机关可管理的活动范围。
不过,该法案一经出台便引发了许多争议。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在其专著《美国的霸权泡沫》中断言,《爱国者法案》开启了严重滥用权力的大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认为,爱国者法案及其他反恐相关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它使得政府和总统本人第一次可以合法地大规模地侵犯美国公民的人权。
十年后,美国政府对公民人权的这种“过度干预”仍在继续。2011年2月,美众议院以275票赞成、144票反对的结果决定延长《爱国者法案》三项主要条款,这些条款分别是允许情报或执法部门在监听对象改变通讯工具后,无需重新获得授权即可对新的通讯工具进行监听;允许相关部门向个人或企业索取被认为对调查至关重要的文件或记录;允许相关部门追踪并非隶属某一恐怖组织、独自行动的外国恐怖嫌疑人。
过度反恐:将美国带入“战争无止境”时代
除了《爱国者法案》,美国在“9·11”过后的十年还在不同领域加强了反恐的法制化进程。2002年4月,美国防部组建新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防御。同年9月,美国公布了布什总统上台后的第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起主动进攻的“先发制人”战略。11月,布什总统签署了成立国土安全部的法案,并宣称这项法案将使美国能够更加协调和有效地对付恐怖袭击。
2003年2月,布什政府又公布了《打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表示美国将把战斗引向恐怖分子所在之处,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单独行动。
2009年12月,奥巴马宣布阿富汗“新战略”,决定在2010年夏季之前先向阿富汗增派3万名军人,然后再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
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向国会递交了其上任以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今年6月29日,白宫方面公布了美国最新版本的国家反恐战略,将反恐重心定位在打击“基地”组织以及防止本土恐怖分子威胁国土安全上。
美国在国内反恐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其变革的基本方向是扩大联邦政府的刑事侦查权力。其对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但使反恐成为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主题,更使得对普通人的监控成为了常态。甚至还有无辜者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5年12月7日,无辜的阿尔皮萨尔在迈阿密国际机场被空中警察乱枪击毙,他与在伦敦地铁站被击毙的巴西青年梅内塞斯一样,成为全球反恐大背景下的枪下冤魂。
美国《新闻周刊》专栏作家、CNN主播扎卡利亚认为,把国家安全视为高于一切导致政府权力过度膨胀,影响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华盛顿邮报》则称,持续10年的国内外反恐战争,已经将美国带入了一个“战争无止境”的时代,只有战争才有和平的想法反映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今在纽约的“9·11”遗址,两座巨大的水池取代了原来矗立着世贸大厦两座高楼的地方,水池上方白色厚纸板下镌刻着“9·11”遇难者的姓名。纪念馆官方称,站在水池前,可以思考人生的哲理。而对亲历了那场灾难的每一个美国人来说,如何才能抚平那段痛彻心扉的灰色记忆,恐怕需要做的不只是竖起一座新的纪念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