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廉政道德教育
英国道德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守法。在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的方式是:借助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直接开设道德品质教育课程,通过文学艺术、历史、健康教育及为人父母和家庭生活的准备教育等学科和课外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除学校教育外,走上工作岗位的英国人仍要继续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注重对公务员队伍的廉政教育,他们的方法不是就廉政谈廉政,而是将其融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建设中去。
1.注重素质教育。英国重视国民教育,普及了11年(5—16岁)义务教育制,并倡导和实行公民终身教育,国民整体素质较高。国民的高素质是公务员队伍高素质的基础。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提出公务员不但要对上负责,而且要对下(指民众)服务,同时把管理权下放,加强了公务员个人的责任心。此举对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党上台后,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务员的素质建设。英国内阁办公室起草了一份最新的公务员改革报告,针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对公务员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注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教育,而公务员的高素质为他们廉洁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道德教育。英国公务员的廉政教育是寓于道德建设之中的,他们对公务员的许多规定都是在道德这一层面进行的。比如,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后,对公务员制定了六条原则,即诚实、负责、客观、政治中立、保密和公平录用。诚实即不作假;负责指公务员对其上级负责;客观指对部长提供客观的建议;政治中立指不介入政党之争,不发表政治见解;保密指不滥用政府的信息;公平录用指招聘公务员时择优录取。其中,前两条都包含了道德方面的要求。这个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直到今天英国内阁办公室制定的《公务员行为准则》,也都保留了这些内容。英国重视对人的正面教育,强调人的道德水准的提高。他们的道德建设是成体系的,比如对行为准则,有《公务员行为准则》、《议员行为准则》、《部长行为准则》以及《特别顾问行为准则》,基本涵盖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各个层面。剑桥有一个著名的政府道德研究中心,从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政府道德建设的七个要素,强调道德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道德建设是廉政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公务员队伍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3.强调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英国对公务员的管理非常具体,比如《公务员管理准则》(1992一1997年间相关法律条文汇编)规定公务员不准接受礼品,不准经商,不准从事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活动。《保密法》规定,公务员在上岗的第一天,就要在官方文件上签字,保证不向无关人员谈论本人的工作情况,保证不泄露未经公开的任何消息。各部门在录用公务员的合同中,均列入了遵守《公务员行为准则》的有关内容。同时对新录用的公务员进行专门培训教育,让他们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教育在先,惩处随后。一旦发现公务员有违纪违规问题,哪怕是办公用品私用、从办公室电脑上下载黄色信息,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严肃处理,实行所谓的“零容忍”,即绝不容忍。由于教育与惩处紧密结合,两者并用,从而使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英国廉政教育无论是立足点、落脚点,还是着眼点、侧重点都强调教育的普及性,通俗性和针对性,一事一议,非常具体,就事论事,注重教育于细微之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忽视、不放过。例如某医务人员收了病人的“红包”;职工经常把办公室的笔、本、纸拿回家给他儿子用;某公司一职员做财务工作,晚上下班拿了公司15英镑去酒吧喝酒,第二天上班马上就把钱如数放了回去等。这都是什么行为?是“小错误”,或“不算错误”,是“比较严重”,还是“相当严重”?在英国人眼里都是“极其严重”的行为。英国人认为,医务人员收病人的“红包”,违反职业道德,这种行为极为可耻。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情不同,对是非判断标准、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同。在我们眼里认为习以为常、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一些小事,不算什么问题。但在人家眼里却都是比较严重、相当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