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纪检监察机关以反腐倡廉实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云南实际出发,自觉使工作定位服从全局,工作目标贴近全局,工作思路融入全局,以反腐倡廉实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反腐倡廉新路子。
有效作为服务科学发展。20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雨雪冰冻灾害、煤电油运紧张、百年一遇的旱灾等考验,面对云南省为应对危机出台的数百条政策,上千亿资金、数万个项目,省纪委明确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树立抓机遇、化危机,抓支出、促增收,抓投资、促销费,抓监督、促落实的理念,做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任务就在哪里,党委、政府的重点任务涵盖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的保障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全省16个州市成立了以纪检监察机关为组织协调主体、各级项目督察办公室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三位一体”督察工作机制,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工程项目规划和立项、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建设质量5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有关职能部门,重点对宏观调控、价格监管、节能减排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对政府信贷资金和社保、住房、扶贫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我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查案治本营造良好环境。5年来,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完善办案思路和方法,查办了“胡星案”、“云铜案”等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2007年至今,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7776件,处分8227人,其中厅级干部51人、县处级干部389人,挽回经济损失50亿余元。在查办案件的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为发展排除各种干扰。据统计,2007年以来,云南省共为6803名受到失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事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面对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等问题,制约我省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2008年1月,我省“高调”启动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进行严厉问责,促使了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作风。
不断创新走出云南特色。近年来,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云南特点反腐倡廉建设新路子,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创新方式方法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金库”问题集中整治,全省取消“小金库”227个,查处“小金库”资金1.6亿元,其他违规资金12.8亿元,在初步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在全国较早启动了第四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全省行政审批事项平均精简36%;举办5期新提拔省管干部廉政建设履职能力培训班;投资678万元,建成云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近8万名党员干部到基地接受教育,成为中央纪委命名的全国第一批50家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在制度创新方面,全省连续5年组织省级领导干部带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全省16个州市开通政风行风热线,邀请7869名领导干部走进热线直播间,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3439个。在自身改革方面,云南省纪委、省监察厅按照“改革领导体制、强化监督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改革,集中人员力量,变内部监督为综合监督,拓展了工作领域;加强干部培训,选派基层干部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培训,组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记者 刘晓颖 季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