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豫:解开干群心中的“疙瘩”
核心提示:如何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探索实施基层民主管理“一家两议”模式,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代表之家”为依托,进行“人大代表议事”;对村里重大问题召开“村级民主议事会”予以表决,从而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干部群众心里的“纠结”,探索出一条村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耳听不信,眼见为实,这‘一家两议’处理起纠纷问题还真行!”搁往常,要折腾很久的一起纠纷,竟然这么顺利就给化解了,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蔡集镇纪委书记沈永孝乐了起来。
6月15日,正是农村“三夏”大忙之时。
那几天,苏北大地特别闷热,人们刚收完麦子,正准备栽插水稻。然而,就在这个忙季的“节骨眼”上,蔡集镇张油坊村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闹起了“别扭”。
村党委书记刘宝华知道后,赶紧放下手里的农活儿,把几位镇人大代表和村民招呼到家里。大伙围在一张圆桌前,你一句我一句,当着两位村民的面“理论”了起来。
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疙瘩不解不开!经过大家的调解,双方握手言和,一桩宅基地纠纷就这样解决了。
宿豫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仲启双告诉笔者,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宿豫区农村邻里纠纷增多,群众上访增加。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民主管理?新形势、新问题,对基层党委、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早在2005年,宿豫区纪委就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并选取蔡集镇作为基层民主管理“一家两议”制度新模式的试点镇。
所谓“一家”,就是在建制村设立“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议事的固定场所;“两议”,即“人大代表议事制”和“村级民主议事会”。
几年的实践中,“一家两议”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矛盾,解开了干部与群众心中一个又一个“疙瘩”。
代表之家:“三堂会审”“闹心事”
吴明村农民李成柱承包村里鱼塘,尽管合同还没有到期,但个别村干部看到李成柱收入眼红,决定单方面终止合同,将鱼塘收回,提高承包费,重新发包给他人。在多次争取未果的情况下,老李开始上访,从组里到村里,从司法所到农技站,从信访办到派出所,但问题被推来推去,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还是镇党委书记批示,让一位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牵头,召集几个部门工作人员开会,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条款,“认定村里终止合同无效”,才妥善解决了问题。
“几年前的这个事要是搁现在咱农民的代表之家,那一下就解决啦!”李成柱说。
“过去解决农村矛盾和纠纷的办法和机构不是没有,而是政出多门,机构越多越乱。”宿豫区蔡集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杜利强说:“村里有治安主任、民调委,乡镇有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调解委员会、信访室等部门,都有解决群众矛盾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群众有问题找上门来,他们却互相推诿,最终没有个说法。”
2007年8月,杜利强一天内收到5封举报信,反映蔡集镇牛角村治安主任王某有经济问题。没多久,在镇党委着手安排调查时,事态进一步扩大,好几名举报人又到区政府上访——到底有什么问题,群众会如此“声急”?镇纪委迅速组织工作组进驻该村,对反映的问题开展调查。
原来,村治安主任王某利用职务之便,将群众上交的治安联防费据为己有。牛角村原计划将这笔钱用于改善巡防设施,提高老百姓安全系数,“好事没办成却让个别人装了腰包”,许多群众感到很“闹心”,为此多次上访。
事实一经调查清楚,镇、村就在“人大代表之家”组织召开了“议事会”,区镇人大代表、部分村民、信访人以及被调查人等“四方代表”参加“三堂会审”:首先由镇纪委当众宣布调查情况,逐条说明群众反映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和违纪事实,提出对当事人予以经济退赔和组织处理的意见。接下来,让各方代表发表意见。最后,大家对调查处理意见进行表决并当场签字。由于调查及时、处理公正、结果公开,大伙儿对处理结果普遍反映比较满意,就这样,“结”在群众心中的“疙瘩”终于被解开。
代表议事:“家”虽小能起“大作用”
“人大代表是经过选举产生的,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让大伙儿感到可亲、可近、可信,因此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朱李村党支部书记张一庄说。
“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一个窗口,接待群众来访、广泛联系选民、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倾听群众和选民的意见与呼声,并就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议事活动。
这几年,苏北农村学校大幅撤并,如何处理被撤并学校的资产成了镇村干部的“头疼事”,虽然干部和村民多次商议,但问题一直“悬而未解”。
2010年7月13日,由1名区人大代表、2名镇人大代表、10名群众代表、3名党小组长和4位学生家长组成的“代表议事会”在王庄村“人大代表之家”召开。会议由镇人大代表、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群主持。他介绍了村校的基本情况后,大家对学校的资产处置与盘活问题各抒己见。有的村民建议用来建设群众健身场所,有的说可以用来办企业,还有的提议用来开发房地产……
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请上级专业机构对学校资产进行评估、公示,然后公开向社会招标。并且决定:所得款项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群众公益事业建设基金,其使用情况定期向群众和社会公开。
就这样,一向让人们“挠头”的农村资产处置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代表之家议事’通过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把为民办实事的路径摸透。”宿迁市委研究室主任申斯春点评道。
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代表之家”一时难以解决的,则可以通过乡镇人大主席团牵头召开议事会议。
去年6月,该镇朱李村群众向镇人大代表朱学桂反映,村里的几个废旧物品收购、加工点,严重污染环境。“代表之家”很快将这一问题反映到镇人大。第二天,镇上召开人大代表议事会议,并组织工贸、工商等单位人员前往实地调查。最后,议事会决定由镇工贸牵头向上级报告,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对3家废旧塑料收购和加工点予以强行关闭。
群众称赞:“这‘代表之家’虽然小,但大伙反映的问题处理起来,还真起劲儿!”
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走进“春天里”
农村纠纷看起来虽小,但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村民的事要依靠村民自己来办,群众的事情群众议。”杜利强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宿豫区创立了“村级民主议事会”(简称“村民议事会”)。
“村民议事会”,即从每个建制村的党员群众中推选一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威望的人为民主议事会成员,组成村级民主议事会(每10户选1名代表)。当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时,即可召开“村民议事会”。
议事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重点项目投资、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问题。议事会上可以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进行举手表决,如果有一半以上议事会成员同意即形成决议,然后提交全体村民实施。
宿迁学院教授程芳银认为,“村民议事会”让干群同堂议事,改变了过去的村干部“一言堂”、“一支笔”、“一锤定音”和“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最大限度地顺应和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的重要体现,真可谓让民主决策走进“春天里”。
去年2月,蔡集镇牛角村计划修建7.24公里的村级公路,但在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上群众意见不一。村里及时召开“村民议事会”。到会的3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一致认为修建公路是件好事,但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还是存在分歧:有的认为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主张卖掉村里的废旧学校;还有的要求发包村集体池塘、林权。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村民议事会”以25人赞成表决通过了第三种方案。此外,对于修路款的使用和管理,会上还专门成立了监督小组,要求监督小组定期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并及时向群众公开信息。
议题讨论通过后,全村群众很快统一了思路,工作顺利开展。目前,这条村级公路已经铺设完成,解决了全村人“行路难”的问题。
蔡集镇探索出的“一家两议”制度,2009年被宿豫区纪委、监察局在全区推广。蔡集镇也连续多年在区委、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获得一等奖。(项文军 何首君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