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优秀工人农民昨日竞逐公务员考试
核心提示: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却打破了这一历史规律:广东省2011年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笔试(佛山考场)在佛山第四中学和荣山中学开考。
工农“考公”与一般大学生“考公”有何不同?工农“考公”能否搅动一池春水?佛山日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参加“考公”的工农考生仍以大学生居多。而专家认为,将外来工纳入公务员考试值得尝试,外来工出身的公务员有着底层的经历、情感,与外来工沟通、协调比较方便,工农“考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尝试。
现场直击
佛山分设佛山四中和荣山中学两个考场。考场公告栏显示,佛山四中外来人员考场共设35个试室,除了35号试室安排9个考生外,其余皆为30人一个试室。荣山中学本地工农考场同样设有35个试室,除35号试室安排22个考生外,其余教室的人数规模均为30人。
考生: 中专生不畏激烈竞争
“考得还不错!和‘国考’、‘省考’相比,并不是很难。”12时15分, 在中国陶瓷城上班的考生何敏仪笑着走出考场。中专学历的她报考的是顺德区大良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岗位。面对210:1的平均录取比例,何敏仪依然乐观:“竞争是很激烈,但我希望自己能进入面试。”
7月17日,何敏仪从朋友口中得知有这个考试,看到考试门槛比较低,就在网上报了名。据了解,在佛山,在本市企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考生可竞争14个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职位,本地工人、农民考生竞争5个基层公务员职位。两项职位的学历要求均为高中(中专、中技)及以上学历。
佛山日报记者在荣山中学考场现场采访了解发现,考生中工人居多,农民寥若晨星。受访者有资深的销售员,有小老板,有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有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霸”,却甚少有来自生产一线的农民。
从现场衣着和年龄来看,工农考场考生以年轻人居多,不少人衣着时髦,在他们身上几乎难以见到传统的“农民”痕迹。
考题:外来工办证入题
昨日12时15分,考生相继走出考场,表情十分轻松,一些考生考完惊呼简单得难以置信,其难度与常规公务员考试不可同日而语。考生吴志强来自广西,2005年本科毕业后在企业打拼了五年。今年,他相继参加了“国考”和“省考”。面对今年第三次机会,吴志强喜不自禁:“感觉这次最简单了,试题很容易回答。”
据考生回忆,部分考题非常切中时弊、针对性强,具有典型的“外来工”特色。比如,一道考题的材料提到外来工办证,因为户籍关系被政府部门要求回原籍办理,其中碰到一些纠纷怎么处理。也有考题讲到,在村改居过程中,农村怎样加强对外来工的管理与服务。申论的主题是,在幸福广东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社区基层工作。
各界热议
部门:优化干部结构
在工农“考公”推出之初,省委组织部曾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外来工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特别是“80后”、“90后”、“新生代外来工”的社会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职业发展、体面工作、政治参与等诉求也越来越重视。
去年,广东省首次从珠三角地区企业的优秀外来工中选拔基层公务员,打通了外来工进入当地基层公务员队伍、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反响良好。
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力度,选拔120名优秀外来工到基层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另外,从本地优秀工人、农民选拔基层公务员130名。在这次选拔中,既面向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开选拔基层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又面向各市本地工人、农民公开选拔基层机关涉工、涉农部门公务员。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做法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来源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外来工
希望帮忙讨公道
在九江做服装销售的涂志远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希望被录取的外来工兄弟能够在别人欺负外来工的时候保护他们;在需要公道的时候给他们讨公道,帮助他们在佛山好好工作、过日子。
来自湖北的唐先生在高明工作,这次因为工作繁忙错过了考试。“给外来工一个机会,让他们参与政治事务,跟以前相比是一个大的进步。”他希望此次选拔考试能够公开、透明、公正,也期望被录取的外来工兄弟能关心外来工群体生活当中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向他们发布就业信息、化解劳资纠纷等等。
专家:创新社会管理新尝试
工农“考公”对佛山公务员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佛山市党校常务副校长朱华仙表示,工农“考公”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管理平台,给予他们上升的空间和机会,可以整体平衡、充实佛山的公务员队伍,有助于幸福佛山的建设与管理。
“工农公务员具有一些明显优势。”朱华仙说,他们更加了解实际情况,富有经验,更能代表为之服务群体的利益。选拔工农公务员服务工农,将有效提高对工农的管理与服务,减少摩擦和矛盾。“因为他们能够站在工农的立场去服务、理解自己多年所在的群体。”
尽管工农公务员在知识储备、眼界视野、政策理解方面与国家所要求的公务员存有一定差距,但朱华仙也表示,只要工农注重学习,这些都不是困难,并且外来工中不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