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勤俭办亚青”节约超亿元
8月16日至24日,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将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截至7月24日0时,已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2526名运动员报名参加16个大项的角逐,参赛人数、规模超过往届。与此“红火”相反的是,主办方——南京在赛事投入上的“节俭”之“冷”:27个比赛场馆均为改造或临时建筑,开闭幕式规模压缩至不足同类国际赛事的四分之一,赛会设备全部“二次使用”,累计节约财政资金超过亿元。
据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南京亚青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杨卫泽介绍,从获得申办权那一刻开始,南京就严格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等部委“勤俭办亚青”的要求,控制赛会规模,压缩办赛成本,努力探索转型办赛的新模式。整场亚青会的预算严格控制在10亿人民币以内,这其中还包括市场开发筹集到的各类赞助费,系同类国际赛事中花钱较少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场馆建设是赛事投入的“重头”。南京通过借用、改造和搭建临时建筑等形式,从严控制财政投入。他们将南京绿博园展馆简单装修,成了组委会办公楼。借用“智慧南京”中心的场地、设施,不再新建赛时指挥体系信息系统、数字大屏,节约建设费用5500万元。28个比赛场馆,除新建1个橄榄球场外,全部是临时搭建,或由现有场馆维修改造而成。可容纳3500名运动员的亚青运动员村,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建设,赛后将作为学校的人才公寓和学生宿舍永续利用。同时,严格制定《亚青会场馆建设需求》,明确各场馆基本改造范围和标准,严防过度改造和乘机“搭车”现象。
创新办赛理念、控制赛会规模,是“勤俭办亚青”的一大亮点。他们从源头控制开闭幕式规模,不搞大型演出,不走豪华路线,不请明星大腕。开幕式从150分钟压缩到90分钟,现场规模仅为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四分之一。闭幕式从90分钟压缩到60分钟,演职人员人数不足同类运动会的十分之一。礼宾环节礼仪人员全部从中学生中选拔,不请专业公司,尽可能缩减开支,开闭幕式预算只相当于国内举办的同类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十分之一。践行环保低碳理念,首创“网络火炬”传递形式,借助网络媒体平台特别是国际社交媒体传递亚青会火炬,境外传递途经亚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个城市,总参与传递人次达2500多万人,受到亚奥理事会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严控物资设备采购,压缩办赛成本,是“勤俭办亚青”的另一亮点。他们将承办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统筹考虑。对“两个赛会”共用的竞赛场馆,全部一次到位,杜绝重复改造。“两个赛会”共享办公设备、信息技术投入,使用相同的赛会计时、计分系统和运动会管理系统,实现“以一个赛会的投入,服务两个赛会”。同时,按照“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原则,从严控制办赛成本。接受广州亚运组委会捐赠的433台检票机,节省近500万元采购费用。紧扣赛会运行周期,减少安检器材租赁周期,尽量缩短服务保障时间,避免“运动员村”等场所空转耗费。遵循国际惯例,制定外宾的参会费用自理政策,压缩接待开支。从源头谋划赛后物资处置工作,赛后竞赛器材将分别处置给学校、运动队;电脑、服务器、打印复印等设备,赛后结合政府工作需要全部“二次使用”,避免浪费。
为确保“勤俭办亚青”目标的实现,南京专门成立监督委员会进行专门监督,成立亚青会项目审计组,全程对赛会重点支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据监督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龙翔介绍,组委会先后出台了16项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了覆盖预算、财务、采购、资产等领域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规范采购行为,通过公开、透明的采购方式,降低筹办成本。通过公开竞争,场馆功能流线图设计由1000万元降至不足500万元,国际性赛事赛会保险由1000万元降至不足100万元。开闭幕式原定电力保障预算1200万元,通过更改舞台舞美设计、使用节能产品、降低电力功率需求、竞争性谈判,最终确定了临时发电机组保电费用339万元,仅为原来预算的28%。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南京在亚青会筹办中对经费精打细算,十分“吝啬”,但在服务群众的民生投入方面却十分“大方”:截至7月中旬,全市上半年民生投入资金234.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2.6%,幸福都市建设不断提速;年初确定的50项民生工作113个重点项目,已经实现投资过半。(吴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