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纪检监察系统“三项建设”打造反腐铁军
向市直机关共派驻(派出)纪检组33个、监察室27个;全市新设县(区)部门纪检监察机构132个,新设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32个;建强乡(镇、街道)纪委194个;新建村(居)纪检小组2374个,在设立党组织的学校、医院、国有企业建立纪检小组132个。
这组数据反映了四川省巴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一年来,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和基层组织“三项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提升素质 锤炼作风
“请大家以《我的中国梦·纪检情》为题写一篇演讲稿,1小时后轮流演讲,互动点评。”又到“化·成”沙龙学习时间,巴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罗冬灵来到活动现场,给参加沙龙的30多名年轻干部布置了“考题”。
“化·成”沙龙是巴中市纪委、监察局给年轻干部创设的自我教育平台。沙龙一周一次,内容包括命题写作、即兴演讲、案情分析、专题调研、才艺展示等。
除“化·成”沙龙外,各县(区)纪委、监察局还通过搭建“清风讲坛”、“周末读廉”、“周五赶考”等学习平台,切实加强干部能力素质建设;同时,强力推进以100名复合型人才、100名办案能手、1000名业务骨干为主要内容的“双百一千”人才培养计划,倾力打造智慧型、精英型、和谐型、创新型干部队伍。一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新增编制126名,交流提拔522人,其中20人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引进平均年龄30.5岁的年轻干部14名。
在提高能力素质的同时,该市纪检监察系统还着力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全面提升干部思想作风为目标,深入实施永葆卫士本色、永葆公仆本色、永葆先锋本色的“三个本色”工程,积极开展“纪委书记下基层”、“民情直通车”等活动,走进全市194个乡(镇、街道)、1026个村和产业园区服务基层和群众。全市已有20个乡镇组建纪检信访调处直通车队,一年来共开展便民服务2100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278件,解决群众信访49件,立案查处基层干部违纪案件10件。
健全组织 执纪为民
“以前,乡镇只设了一名纪委书记,啥也干不了。”平昌县坦溪镇纪委书记张天友告诉笔者,“现在,不仅人手增加了,还把初核权、立案权、调查权、审理权和警告以下处分权交还给乡镇纪委,办案就更有威慑力了。”
该市纪委、监察局以全面强化基层组织职能为抓手,深入实施建强基层组织、基础保障、基准制度的“三基联建”工程,实现了市、县、乡、村纪检组织覆盖率、干部配备率、阵地标准化率、经费保障率“四个百分百”。
打造铁军执纪为民。一年来,巴中围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817次,督促整改问题519个。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通过明察暗访,对27家问题单位通报批评,责任追究53人。对全市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和143个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发出《整改通知书》187份,责令106个业主单位整改问题209个。
开展投资软环境建设“大接访”活动,现场接访323起428人次,受理群众诉求76件。开展第10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并联审批事项办理提速95.42%,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州)之一。建设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94个,电子效能监察同步覆盖,并延伸建设村级便民代办站点2133个。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教育等领域专项治理,查获假劣药品90批次;查处人事考录中的违纪违规问题18件;查处和纠正违规使用教育经费问题5件共计218.2万元,清退学校乱收费100.7万元,责任追究58人。
开拓创新 展现风采
据统计,四川省2013年上半年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中,巴中市位列全省前茅。2012年以来,该市纪检监察系统有25项工作得到中央和省上肯定,有10项工作在全国、全省进行经验交流……
“三项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巴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打造“一心双七”的反腐倡廉信息化高地。“一心”是指建成市纪检监察信息化指挥中心;“双七”是指把全市纪检监察视频会议、远程接访、办案指挥、案件管理、舆情监测、社会评价、风险防控7大系统及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资项目监管、行政效能电子监察、政府信息公开、政风行风热线、金财联网审计、政法信息专网等7大平台汇集成信息化指挥中心,实现信息交互使用,提升科技反腐综合效应。
依托纪检监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视频信访接待系统。建立市、县(区)领导干部视频接访机制、群众视频约访机制、远程信访听证机制,大力化解基层和群众诉求。目前全市共视频接访79批、156人次,解决群众诉求79件。 (李济 白华平 罗鸣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