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印江县创新“干群连心赶场天”机制
8月4日,贵州印江县永义乡慕龙村田大贵来到乡里赶场。他向街头“摆摊”接访的县乡领导反映:现有的低保政策不合理,全部按户头来定,而有的户有一两个残疾人的,就得不到低保,比如自己有4口之家,本人是肢残,就享受不到低保政策。县乡干部告诉他,已有群众反映过这类事,政府已根据群众意见,按“人户结合”的办法给予低保解决,他的情况也可比照办理。第3天乡村干部就来到他所在村民组开群众会,为他办理了“三类低保”。田大贵喜出望外地说:没想到,我赶场赶出个“大礼包”哟!
该县从今年5月 起,规定每月初一至初五的赶场日为“干群连心赶场天”,各乡镇都要在街头“摆摊设点”,由联系乡镇的县领导和县纪委监察局、相关部门、乡镇的班子成员,按 照“发展的事情与我们畅谈,不明的事情向我们咨询,烦恼的事情同我们诉说,困难的事情和我们反映”的服务内容对群众接访,再由乡镇汇总报县,分级处理,限 时办结。同时,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
该制度实施3个多月来,产生了三大良性效应,成为“惠农大礼包”,受到群众极大欢迎。
干群深化思想交流更趋常态化,问需于民更趋制度化。新平台的创设,成了“思想的赶场天”,干群思维脉搏同频率跳动:干部了解到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爱 什么、恨什么,从而针对性地激浊扬清转变作风,改进政府工作,并在接访同时向群众宣讲政策法规,介绍上访涉及工作领域的开展情况;群众则因弄清干部们正在 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消除了一些误解,也明白了自己的思想行为符不符合政策法规,产业选择与市场大趋势是否对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农民,在人声喧嚷 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加上又是见到县里干部,就能说真话道实情,无所顾忌地表达诉求。
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政府摆下的一张张桌凳前,群众纷纷拢来咨询和反映诉求,主要有危房改造、地灾防治、新农合报销、低保发放标准、干部作风等等。板溪镇农民饶茂喜等人反映:镇上去年说种辣椒可按每亩500元补助,自己种了1亩,才得补助300元还差200元。接访县领导马上询问相关干部,得知是有关部门尚未拨足补助费,就要求镇里先予解决取信于民。镇里五天内筹措资金122010元,兑现了30个村203家种椒户全部补助金。4月25日刀 坝乡赶场,农妇杨晶仙与县纪委书记肖娟拉家常时,面带羞赧地道出心事,说她的儿媳生了两个男孩都死了,“想捡一个来养,干部能不能帮帮忙?”肖娟马上答复 尽量想法。从此肖娟为杨家四处托人,甚至电请老家亲友帮忙,至今虽无结果也不放弃。肖娟说:如果不是赶场,杨大妈就可能以为她想领养小孩的家事,只是政府 眼里的“鸡毛蒜皮小事”,就不好意思反映,如今她连这种心事都愿说出来,就是对政府的最大信任,我们就要尽力而为。
延伸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渠道,拓展了干部思维,优化了工作方式。该县各村均建有“干群连心室”,但因乡镇干部缺编等问题,有些包村干部对边远农户和寨 子落脚较少,加上权限和资源不足,边远寨落发展易陷边缘化,公共服务及管理也易出现死角。赶场接访弥补了这一缺陷,也是对包村干部作风和能力的一次大检 阅,还让“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很快露出马脚”。
赶场群众反映较多的是低保,多数人认为第三类低保不好掌握,因为除了五保户、重度残疾人这两类,其它农户“大家生活都差不多”。在赶场群众的七嘴八舌中,有 一农妇还出主意:应对享受三类低保的户,制个标牌贴在门前,“让全寨人知道他是低保户,让他天天想想是不是对得起政府和群众。”接访县领导十分重视,要求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研究群众意见和计策,完善低保发放细则和公开办法,目前全县已就此健全制度20余条,社会反响良好。
自今年六月起,该县又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大契机,将深化和强化“干群连心赶场天”工作,作为落实省纪委“三访”制度的创新性延伸,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目前,全县“干群连心赶场天”共接访群众1596余人次,梳理群众需求244条,解决困难和问题201个。同时根据群众意见改进工作,就干部作风、社会保险、生产发展、村寨垃圾等方面,完善了六大类48条制度。(陈大鹏 杨胜蓉 郜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