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人生发展起点的公平。如何实现起点公平?其切入点在哪里?
近日,笔者带着问题来到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中小学校寻解,梳理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无差别硬件,城乡教育一体化
位于陈大镇的三明六中是所地道的农村中学,不大,全校共212名学生。
不过,生源少并没有成为区委、区政府少投入的借口。2010年,梅列区投入1600万元,将该校被列为危房的校舍推倒重建。眼下,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已拔地而起。
据悉,除加强校舍建设外,该区城乡中小学校还实现办学条件“五统一”,即图书和教学仪器统一按一类标准配置,信息技术“班班通”统一进教室,教师电脑统一人手一台,网络资源与建设统一标准,运动场地统一塑胶化。
梅列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张淑华坦言,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必须加大投入,先缩小各个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而经费保障,是教育投入的坚实基础。
2009年,梅列区委、区政府提出“城市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城市化、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的原则,着力改变城乡办学条件。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统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信息技术装备。
“现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8项指标,都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指标。”该区教育局局长蔡宗平说。
无差别师资,教育资源全覆盖
李培芳是三明八中的语文老师。今年起,她到一所农村中学支教,为期两年。她发现,农村学生阅读少、视野窄。为改变这一状况,她从家里带来报刊,每节课前用5分钟让孩子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定期组织开展主题辩论等活动。“成效明显。孩子们爱思考了,视野也宽了。”李培芳说。
近3年来,像李培芳这样参加支教、交流的教师有263名,参加双向轮岗交流的教师占总数的38%。
“观摩几所学校老师教的同一课,在比较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东新小学交流教师陈水英参加“小片区”的教学研讨后,感触颇深。
“通过构建‘小片区’管理、城乡教师互派、网络全域覆盖等路径,打造‘教育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从而实现无差别师资。”该区教育工委纪工委书记郭仁生说。据了解,“小片区”管理即以市、区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城乡普通学校;片区内龙头学校课堂开放、资源开放、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开放,实行优师共享、捆绑考核。目前全区共设3个小学片区、两个初中片区。
据悉,在全市中考中,该区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4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重点高中。
无差别成长,教育回归公益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福建省首批教育强区,该区对中小学校取消择优、择校,实行就近入学、电脑派位。在“禁择令”的基础上,还实行“均费制”,取消“借读费”和“赞助费”等。
2008年起,该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和公用经费,全部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和年初财政预算;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均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并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两项措施,基本实现了“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目标。目前,该区公办中小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000余名。
为保证一系列制度措施的落实,该区纪检监察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督查力度,并推行教育廉政风险防控、社会评议等制度,从源头杜绝择校乱收费、侵吞教育惠民资金等不正之风问题。
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群众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满意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