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清正之智 清廉之风 清明之举
——北京市海淀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黄创新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纪委与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荷香雅韵、廉洁清风”廉政书画笔会上,国家画院的20多位书画名家与海淀区书画爱好者一道,以“咏莲”和“思廉”为题,现场挥毫泼墨、题诗作画。100余幅书画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吸引了不少干部群众驻足凝思。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莲的操守。海淀区坚持“教育警示常态化,权力运行透明化,为民服务人性化”,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用清正之智、清廉之风、清明之举,浇灌出一朵别样的“廉花”。
教育警示常态化
“我们要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汲取教训,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海淀区纪委与区检察院联合举办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图片展上,参观者感慨道。
海淀区高度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积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将专题讲座与现身说法相结合,将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将主题宣传与参观展览相结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廉政教育常抓常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据介绍,去年以来,区纪委先后深入12家单位对1800名干部集中开展廉政教育,组织800余名干部到区法院旁听职务犯罪庭审,安排所有区属单位收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建设大讨论。区纪委还将在区看守所新址建设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进一步深化廉政教育。
职务晋升必谈,岗位调整必谈,信访投诉必谈,这是海淀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该区立足于教育在前、警示在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去年以来,该区先后对41名党政一把手进行廉政培训,对204名新任处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体廉政谈话,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今,海淀区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红诺中关村”、“甘家口廉政微博”等一批廉政文化品牌应运而生。8家单位被评为首批廉政文化品牌创建示范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权力运行透明化
权力公开透明,腐败必然远离。海淀区按照“改革限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的思路,稳步推进职责公开、权限公开、过程公开,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去年,海淀区从全区挑选出10个委办局、4个街道、4个镇、3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各试点单位先后清理职权4207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1465个,排查廉政风险点8382个,制定防控措施7810条,为今年在全区全面推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选人用人是权力运行的“试金石”。在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看来,用好一人激励一片,错用一人伤害一批。基于这样的共识,区委出台了《区管干部人选推荐酝酿工作办法》,坚持对酝酿不成熟的不考察、不讨论,对推荐人选集体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群众满意度。去年以来,区委共对371名干部任免问题进行常委会投票表决,面向社会公选23名处级领导干部和99名科级干部,受到干部群众好评。
在政务公开方面,海淀区全面清理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1198项。公开61家政府部门预算情况,率先将“三公”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加预算支出透明度。从今年7月1日起,该区还将可能产生腐败的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17类费用支出项目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围绕“公开形式标准化、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工作制度化”的目标,海淀区4811个基层党组织全部实行党务公开,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为民服务人性化
“去年以来,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815件,解决落实1765件;受理群众投诉357件次,做到件件有回音;督办预警事项235个,督促解决违建问题186个……”数字是枯燥的,也是生动的,更是海淀区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在海淀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群众的事再小,也要全力办好。”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海淀区结合自身实际,颁布实施了《海淀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措施》。该区邀请群众代表、党风廉政监督员、特约监察员等,参加党委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积极就改进作风建言献策。针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区委逐条分解,明确牵头区领导、牵头责任单位、责任人、协办单位、完成时限,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反馈公示。
海淀区积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出台《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实施意见》,对30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行“一科制”集中办理,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机构审批、一个公章办结”,深受群众欢迎。该区还与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合作,对全区62个单位291个基层科队站所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考评。
海淀区是中国“智库”集中的地方之一,汇聚了全国最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该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建立专项资金统一受理平台,按照统一入口、统一平台、统一规则、统一流程、统一监察的原则,从政策宣讲解读、企业检索申报、统一分拣转办、部门三级预审、立项跟踪、效能监察等多方面,对支持资金和支持项目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督,做到过程有痕迹、事事有回音。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该平台共受理9大类118个申报事项,支持项目1300多个,支持金额9.5亿元,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申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