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纪实
像是一幅画。头顶天空湛蓝,远望雪山巍峨,而眼前,立着一排童趣盎然、整洁现代的小屋。
“这是工作队协调85万元给我们村修的幼儿园。孩子们有老师教,吃得好,睡得好,大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学前教育。”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新仓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十分高兴,“亚咕嘟(藏语:太好了)!工作队亚咕嘟!”
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2011年10月起,西藏自治区开始在全区各级实施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第一批来自各级党政机关的2万多名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远赴西藏各个偏远乡村。2012年12月2日,第二批5458个驻村工作队紧握“接力棒”,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各项驻村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关怀送到农牧民的心坎上,把富民发展的政策和希望送到村落里。
把实事办好 把好事办实
“西藏基层条件艰苦,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群众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干部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任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自治区党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金书波告诉记者。
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是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的驻扎点。“工作队来了,帮我们打井、修路,安上了路灯,通了自来水,让我们对建设好家乡、走上致富路充满信心。”村民次旺朗加说。去年以来,工作队协调资金4500多万元,建设了50多个民生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拉孜县,一条平坦的道路从县城直通新仓村,村委会门口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条路的名字——阿卓路。阿卓,是大家对前任工作队队长阿旺卓嘎的昵称,这条路就是她为村里修的。路修好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汽车转马车、马车转人腿,可阿卓却再也看不到了……
阿旺卓嘎是自治区纪委驻审计厅纪检组的一名干部。2011年,54岁的她主动请缨,作为全区驻村工作队年龄最大的女干部之一,来到了新仓村。凭着自己丰富的扶贫经验,她搞调研、跑项目、要资金,替村里解决了不少困难。2012年6月,阿旺卓嘎突发脑溢血,离开了她心心念念的群众。
“阿卓的精神体现了审计人的严谨负责,展示了工作队的为民忠诚!”驻审计厅纪检组组长张福山说。
“像阿卓这样的好队长、好队员,全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感人故事说也说不完。他们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强基办)综合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团结奋进、扎实肯干的优秀群体。”
截至2013年5月底,全区各级工作队共办实事好事56万余件、投入资金14.5亿元,走访慰问五保户、贫困户和困难群众91万余人次,发放慰问金2亿余元。
“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西藏的经济水平虽在稳定提升,但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正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友所说,西藏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以超常规的思维和措施推进跨越式发展。
也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这些数据才更有意义:今年以来,全区立项获批项目1873个,涉及投资55186万元,完工项目82个,在建项目1105个。
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日喀则地区实行项目分级负责制,突出把好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使用这“三关”,确保项目建设高效益高质量。昌都地区强基办协调各行业部门,按照没有受益群众不上、没有基层组织意见不上、没有地县审查意见不上的“三不上”原则,认真做好项目审查审批工作,确保当地群众受益,确保推动当地发展。
建强基层组织 夯实执政基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2013年7月1日上午,在新仓村党支部鲜艳的党旗下,5名村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原来我们年轻人对入党的事情不积极。工作队来了,宣传党的政策,给村里办了好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大家都尊重他们、喜欢他们,我觉得加入共产党是个光荣的事情。”“入了党,不是有特权,而是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帮助大家致富,让村子面貌更新。”在入党宣誓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而真诚。
在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有着1531名村民的行政村现在已有党员98名,并积极落实“三培养”政策,即把优秀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正是这样一批优秀分子,在雅安地震时组织捐款,藏历新年时慰问贫困户,带领有致富意愿的农牧民外出培训……党员们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充分展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建强基层组织是强基惠民活动“五项任务”中的第一项,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任务。自活动开展以来,按照“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要求,各驻村工作队积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此同时,全区以优秀机关干部为主体,优中选优地向各村派“第一书记”。截至今年5月底,各工作队共帮助村(居)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2万名,新发展党员2.9万名,确定“三培养”对象6.5万名,建立完善规章制度13.4万条。
全区各驻村工作队还结合基层和本单位实际,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山南地区扎囊县吉林村村民扎西平措在看完新旧西藏对比展览后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生活比蜜还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共召开感党恩教育大会11.7万场次、政策宣讲会30万场次,举办专题讲座4万场次。
转作风接地气 干群和谐共进
“广大驻村工作队队员要在城乡基层广阔的天地展示新作为、创造新业绩,既为党的形象增光彩,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造福各族人民,又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对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要求。在实践中,队员们已经把这些要求具化为自己的行动,内化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力同发展。老支书坚才手把手地带我们、教我们,群众掏心窝地对我们好。”驻贡嘎县扎庆社区的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王磊说。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扎庆社区的党员和群众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有困难就找工作队。”“我们用上自来水了,有电,每天都能看电视,能够看到北京。”“他们自己做饭,有时还招呼我们一起吃。”“会电脑、懂技术,帮我们大忙了!”很少接受采访的牧民们比较腼腆,可说到工作队的好处,大家却争先恐后地打开了话匣子。
“为群众做一点儿事,他们就会记在心里。他们是最朴实、最可亲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我们的老师。”王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王磊是很典型的“三门”干部,这次驻村,成为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要让群众有话愿意向工作队说,有事愿意找我们办,首先我们得学会沟通、交流,赢得他们的信任。”王磊说,“为了落实好惠民政策,拓宽农牧民的致富门路,我们还要实地调研,摸清情况。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黄牛改良项目、青饲玉米项目,都是因地制宜、群众认可的选择。”
全区各工作队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加强技能技术培训、提高种养创收能力。截至2013年5月底,2.3万份调研报告、3.5万条发展思路、3.6万项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沉甸甸的数字反映着群众热切的期盼,凝聚着工作队真诚的爱民心。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全区组织基层群众外出参观学习2.7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76万余人次、创收10亿余元;区、地、县三级财政共安排资金近28亿元,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牧、农发、林业、电力等部门筹资359亿元,启动为期3年的“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农村公路通达攻坚工程”、“农村水利建设专项行动”等,为基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打下良好基础。(记者 陈曦 杨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