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市“抗旱书记”翁秀兰引水济民润心田
8月22日,一位女士骑着摩托车在湖北省枝江市顾家店镇青龙山村田间地头查水,她就是宜昌市、枝江市、顾家店镇三级人大代表,青龙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翁秀兰。
今年顾家店镇遭遇了罕见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3万亩,绝收达1万余亩,面对连续创下最高温记录的天气,以及连日来的干旱无雨,她带领青龙山村村民率先从长江取水,通过三级提水,将一湾清流流进农田,也流进老百姓心里。“无论你们干部想什么法,我们只要水!”
6月以来,顾家店镇一直高温无雨,随着旱情的持续,翁秀兰所在的青龙山村132口 堰塘基本干涸,部分水井水位急剧下降,部分农户饮水困难,而作为该村唯一的小(二)型水库红旗水库却由于落实国家病险水库整治项目,已无水可用,而此时该 村的主要农作物水稻正值一季晚孕穗期、二季晚拔节期,均为用水关键期,需水量极大。眼看着玉米等农作物基本绝收,柑橘等经济作物果子该膨大时未膨大,水稻 为唯一希望,一直在田里查看旱情的她心急如焚。
“那么大的灾情来了,你们干部是干什么的?”
”无论你们干部想什么法,我们只要水!”
旱情持续加重,群众意见越来越大,每天必上网查看天气预报的她得知一直到8月下旬仍然无雨时,再也坐不住了。“怎么办?哪里寻水源?”她在寻求最佳方案。
不能让群众住在长江边,颗粒无收啊!”
翁秀兰来到了青龙山桥头。眺望青龙山巍峨起伏,滔滔长江水绕村而过,现在唯一的水源就是这长江水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子里形成,“从长江取水!”
从长江提水,说是容易,但实实在在的困难却摆在眼前。村里原来有一套长江三级提水系统,但由于年久机电设备失修,已丧失提水功能,加上长时间管护不及时,过 水隧洞坍塌,渠道自然干裂、崩跨,原有渠系不能正常运行,依靠原有设备从长江取水根本不可能。眼看着眼前长江水绕村而过,却不能解决目前旱情,群众急,她 心里更急。
新建提水系统,资金呢?资金从哪里来?2002年税费改革后,目前村里仅有村级财政转移支付,仅能保证干部基本工资,连日常开支都成问题。
向受益户收钱吗?她充分询问了几个农户发现,自取消农业税后,党的惠农政策十分多,老百姓觉得如今党的政策好,这样的大灾年,提水应该由政府负担,部分农户存在不愿意交钱抗旱的心理。
更何况,在调查过程中,她清醒的知道,如今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全部外出打工或在周边企业上班,村里劳力基本为年老体弱者,从长江取水可不是个小工程,开挖渠道,安装设备,都是需要硬劳动力的,村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出钱请机械和劳力。
她犹豫了,在原渠道边走来走去,高温酷暑煎熬,她中暑了,不得不到村卫生室打针。
村卫生室一直很热闹,在那里,她与几名老党员进行了促膝谈心。
“秀兰啊!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啊,不能惜投资,青龙山人多地少,不能让群众住在长江边,颗粒无收啊。”老党员原老妇联主任卞兆兰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期盼犹如千斤重担,在考量着村两委的战斗力。
“到长江提水,就从我棉花田里过水吧!”
面对群众的牢骚、抱怨、期待,老党员的殷殷劝导,她下定了决心,从长江提水。8月10日,她在该村红旗水库边组织召开了支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面对严峻的现实,党员和代表一致意见:从长江提水。
她顾不得医生多休息的嘱咐,骑着她的电动车来到了镇里,向领导提出申请,并找到水利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反复论证新的取水点以及渠系的合理可行性,面对她的真诚请求,政府扶持了3万,可是3万杯水车薪,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她想到了她家里女儿才拿回的1万块,于是她商量了老伴,拿出1万块。可是还差钱啊,深夜2点,她愁得到村里的稻田里一遍遍看。
“翁书记,我和爱人商量了一下,向您学习学,先垫付1万块。”村治安调解委员李先林抢先说道。
“我也愿意。”村财经委员吕进和妇女计生委员王家香也异口同声说道。
村委几名班子成员结伴来到她家,她看着这些同事,不知道说什么好。
各位村委凑钱,加上政府扶持的钱,买设备够了,她与几名村委班子连夜去了沙市,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购回了6套设备。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村里的提水专线一天之内就架设好了。原来她向镇供电所申请,顾家店供电所所长薛松华得知青龙山村干部垫钱抗旱后,深受感动,组织十几人的专班进行突击,一天内居然将三级提水电力专线全部架设好。
“翁书记,听说要从长江提水,需要我帮忙,您叫一声,我今年虽然60了,但是我力气还在。”老抗旱机务员彭广喜向她说到。
“翁书记,您看我能搞什么吧,您吩咐就行了。”老抗旱机务员薛传松专门跑到她家。
“翁书记,到长江提水,就打我棉花田里过水吧。”她正犹豫要不要毁掉阳运海家的棉田过水时,阳运海主动找她说道。
“翁书记,听说您在找三级囤水点,您就把我的鱼池拿来囤水吧,我鱼池20几亩囤水够了”村里的水产养殖专业户王胜找到正在四处寻找三级屯水点的她。
前来帮忙的群众齐心合力,很快架设好了管道,2013年8月12日正午12点,长江取水点正式出水了。
“我得了幺儿子都没的这么高兴!”
经过三级提水,白花花的长江水流进村里了。
“翁书记,我得了幺儿子都没得这么高兴。”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薛传森兴奋的跑来说。
“抗旱书记”翁秀兰的眼睛湿润了。她在高兴之时又犯难了。出水了,有了希望,可是怎么协调用水呢,历年来为争水吵架、扯皮的纠纷可不在少数。另外,抽水设备娇弱的很,长江水时跌时涨,得安排好人手24小时管护才好。
她顺着渠道水流走着,一遍遍思索着最优方案,块块稻田留下了她的脚印。
小水解不了大渴,远水解不了近渴。看着水流太小了,她与其他村干部一商量,又出资买了一套设备,这下水量够了,全村675.7亩水稻,很快全部灌溉一遍。
“我是人大代表,当为人民服务、尽职履责。我们要想办法把村里的果树和油菜育苗苗床都灌一遍水,并备足秋播水源,让大家灾年不减收。”身体还没有恢复的翁秀兰,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有底气!(刘卫东 胡波 姜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