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玉屏县:干部驻村“三化”同步
干部驻村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贵州省玉屏自治县在开展“干部驻村”工作中,以“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建强堡垒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的“民心党建”工程为统领,以“干群连心室”建设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干部驻村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在阵地建设上着力,在驻村工作和干部管理上下功夫。实现了驻村阵地 “标准化”,驻村管理“正规化”,驻村工作“常态化”“三化”同步推进。
阵地建设“标准化”
玉屏侗族自治县按照“整洁、清洁、简洁”的标准,加大财政对“干群连心室”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力打造“干群连心室”标准化建设,致力将“干群连心室”打造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第一办公室、第一诉求平台、第一服务窗口”,使其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第一阵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堡垒”。
据统计,该县投入12万元为全县69个“干群连心室”统一制作了大型红旗标志宣传指示牌,提高了群众知晓率。通过近期该县组织部门深入村组走访群众调查的数据显示,群众对干部驻村工作的知晓率已经达到85%以上,有效的发挥了“干群连心室”的积极作用,营造了良好的驻村工作氛围。同时,完善设备了“两室一房一间”即办公室、寝室、厨房、洗手间等设施。为“干群连心室”统一配备了必备的办公桌椅150余套、电脑85台、打印机69台、饮水机69台、“干群连心”电话69台,为有条件的32个连心室配备热水器。解决驻村干部生活补贴46万余元,购买人身意外保险8.5万余元,解除了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为干部驻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使干部真正能够住得下身、安得下心,切实开展群众工作。
驻村管理“正规化”
该县在驻村工作管理上提出了“半军事化、正规化”管理理念,有力的推进了干部驻村工作。对驻村干部实行全天候24小时值班制度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针对督查不在岗,没有按程序请假的,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直接通报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工作组组长、驻村干部,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为提高驻村干部的履职能力,该县还举办了驻村干部培训“学习班”,将不定期对驻村干部进行驻村工作能力测试,对测试结果低于70分、督查不在岗、不按要求开展工作的驻村干部纳入“学习班”整改学习。
针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台帐的规范记录,该县要求要做到“三个明确”,反映的群众姓名、联系方式明确,反映的问题办理过程要明确,问题处理的结果要明确。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管理,该县还建立完善了干部走访、接访群众制度,民情收集台帐制度、群众反映困难问题处理上报制度、民情处理分析联席会议制度、考评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规范了驻村工作流程,着力构建了“有户必包、有情必知、有诉必应、有困必帮、有怨必解、有责必究”的工作体系。截止目前,该县“干群连心室”群众反映的各类困难问题共计1436件,办理完1251件,办结率达到87%。
驻村工作“常态化”
为确保驻村工作“常态化、常效化”开展,该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乡、部门联村、干部包户”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明确了各乡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是驻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并定期对其联系村工作进行述职评议,组织党员、群众等对进行民主测评、点评,评议结果纳入干部个人记实档案,作为今后考察提任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力地加强了驻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干部驻村工作。
驻村工作中,该县不断创新载体,通过干部包户、设立“群众说事处”等形式,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细胞工程”建设,发放民情联系卡 3万余张,以干部包村民组或包20-50户农户的形式常态化开展群众工作,形成了“人人都有包保户、户户都有联系人”的工作格局。同时,在村民组相对集中的农户家中设立“群众说事处”498个,方便了群众议事、办事,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鱼水情”。
自干部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全县94个部门为联系村办理实事358件;各级驻村干部走访群众6万余人次,解决热难点问题1251件,办实事好事1683件,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69个“干群连心室”接访群众8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72起,与去年同期相比,群众上访率下降了40.8%,无一起到省赴京上访事件发生,全县干部驻村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刘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