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波密:当好“第一书记”争做“五种人”
“第一书记”到岗已有一段时日,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充满了希望,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第一书记”要想把握住这短暂而又关键的3年时光,在村(居)大有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切实当好“第一书记”,争做“五种人”。
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争做忠党爱国的“追梦人”。人人心中都有梦想,都是“中国梦”之“我的梦”。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抵达,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通过走访座谈,我们发现“第一书记”不外乎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它作为基层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实现理想的难得机遇;一种是逼不得以,权当混个基层工作经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些成功“第一书记”的成长经历说明,越是真心诚意锻炼自己,越能成长的快走得远,越是朝三暮四、敷衍了事越会一事无成,最终是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信任和群众的期盼,举步唯艰、寸步难行。
扎根基层、奉献自我,做维稳发展的“能干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想呆在办公室上上网、搞搞材料,不愿意到田间地头和群众打交道。“第一书记”选派时,总有人想尽办法留在县里或者城镇所在的村居,不愿到艰苦偏远的村里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锻造其所不能。事实上“第一书记”要想成长成才,就应该主动给自己压担子找任务,有计划地去经受历练,要争先恐后去偏远村、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砥砺品质、磨练自我”。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临深渊,不知地厚”,温室里出不了参天大树,不经风雨何来彩虹?今天,我们主动去经历一些急事、难事、大事、复杂的事,主动 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把基础搞扎实,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争做勤学善思的 “聪明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没有完成时。对于”第一书记”来说,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在基层的锻炼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基层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 面,要想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干出一番事业来,必须要加强学习,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拜群众为师,否则干不出什么业绩。大部分“第一书记”所拥有的仅仅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农牧区的了解,在农牧区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践”。因此,“第一书记”不仅要勤读理论书籍,丰富理论知识,更要学会读无字之书,增长工作实践能力。要把广阔的农牧区当作锻炼提高的大课堂,认真学习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政策,认真学习群众中蕴藏的哲理智慧,认真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砺品质,成长为党和群众需要的有用人才。
心系百姓、真心为民,争做爱民利民的“贴心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服务是摆在第一位的。作为”第一书记”,必须要讲大局、知大局、识时务, 要明白,想在农牧区、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上干出一番业绩来,必须要主动适应形势,努力提升自身服务发展和确保稳定的能力。要迅速转变角色,真正把自己 当成群众中的一员,放下干部的架子,丢掉“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坏习惯,“多访群众家”、“多到田间走”、“多问百姓事”,与农牧民交朋友,练就服务群 众的过硬本领。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做好事,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实事,尽快成为受基层欢迎的好干部、好公仆、好儿子。
激情四溢、敢想敢为,做创新创造的“引路人”。激情是一种敢冲敢闯的进取精神,一种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一种“无所作为即惶恐不安”的危机感。对于”第一书记”来说,年轻且激情四溢是我们的时代标签,是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但是农牧区工作枯燥繁琐,时日一长,难免懈怠,丧失激情。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先生曾说: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第一书记”身在村里,只要充满激情,哪怕事情再小,也会有所作为。如果缺乏激情,哪怕事情再大,也很难出成绩。要敢想敢为。”第一书记”要在村里干成一番事业,必须在“敢”字上下功夫较实劲。要敢想敢干“前无古人”的事业、敢走“与时俱进”的新路、敢抓“功在千秋”的项目,敢破“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敢于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睁大眼睛看全县、全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善于在大环境下谋本村发展、思自身工作,只要是符合实际,只要有利于改善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就要大胆地去试、去闯、去干、去拼。(波密县纪委、监察局 黄开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