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玉屏县:“民心党建”成效初显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扎实开展“民心党建”工程,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下基层、抓基层、服务基层,积极开展“讲政策、了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和谐”为主题的“细胞工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源头活水”。贵州省玉屏自治县通过“民心党建”工程与“细胞工程”的有效实施,进一步锤炼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强化了基层堡垒、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快速发展,为实现率先小康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干部作风更“实”。通过“民心党建”的深入推进,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的“一线工作法”。全县32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村(社区)120余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360余人,发放慰问金20余万元,解决群众困难150余件,协调帮扶各类帮扶资金200余万元;94个部门主动为联系村办理实事358件。特别是在今年抗旱期间,全县358名驻村干部始终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积极协调抗旱物资及资金280余万元。涌现出了像陆洪程、姚江涛等为了群众利益而“忘我”的好干部。致使全县党员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奋进高昂的斗志、成就事业的激情,提振了加速发展,率先小康的“精、气、神”,树立了“讲政治、重感情、敢担当、善包容”的玉屏人文精神,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
干群关系更“亲”。“这个小伙子不错,没有干部的架子,为我们村办了很多好事,我很满意,100分太少了,我可以多加分吗?”这是在新店乡老寨村2013年驻村工作上半年公开述职测评会上,该村8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老党员向县委组织部指导组提出的一个要求。除此,群众主动为驻村干部送菜、鸡蛋的事也时时发生。由此不难看出,通过“民心党建”的实施,赢得了“民心”,密切了干群关系。据调查统计,2013年来,全县各级驻村干部走访群众达6万余人次,解决热难点问题1251件,办实事好事1683件,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69个“干群连心室”接访群众8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72起。从县信访局获悉,与去年同期相比,群众到县上访事件由2012年103件,下降到今年的61件,下降了40.8%,并无一起到省赴京上访事件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密切了党群干群“鱼水情”。
基层堡垒更“强”。通过“干群连心室”的建立,驻村干部的入驻,村级活动场所的阵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目前,全县42个“很好”支部得到了巩固,202个“一般”支部全面实现了整改提升、增比进位,6个“后进”党支部实现了全面转化。通过城村联建支部的不断深化,农村党组织的基层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联建部门基层党组织书记“进村上党课”、联建支部“11(1X)结对帮扶”活动,各级基层党组织书记“进村上党课”达70余场,与贫困党员、群众、留守儿童结对帮扶700余对,慰问贫困党员、群众、儿童350余名,帮扶联建支部工作经费6万余元,发放物资价值10余万元。
经济发展更“快”。“民心党建”不仅凝聚了“民心”,同时也凝聚了助推玉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民心党建”工程的有效实施,在“两加一推”的实践中,玉屏县上下“一盘棋”,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明显提高。玉屏本着“中心不变、步子不乱、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全力加快项目园区建设,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力加快“三农”进程,全力加快城市建设管理“11766”工程,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民生。2013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3300万元,同比增长14.9%;完成工业总产值571628.92万元,同比增长89.09%;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33406万元,同比增长6.5%。财政总收入31722.8万元,同比增长48.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082万元,同比增长40.6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58.1万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收入3738元,增速14.3%;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全局联动、统筹谋划、步调一致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