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换位思考”贯穿群众路线始终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感触较深的问题,也是转变作风中实践比较多的方法。食堂菜价涨了两块钱,贵吗?想想刚毕业、一日三餐 吃在食堂的青年;闷热的夏天,躺在卧室享受暴雨中的凉爽时,想想老旧平房的住户会不会正经受漏雨之痛?到医院和群众一起排队挂号,感受一下看病的苦楚。 (人民日报9月17日)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可如今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严重缺乏与群众的这种“换位思 考”,不了解实际,不结合民情,把群众的话当成耳旁风,对其置若罔闻,只愿意听汇报在办公室安排工作,有的在意见遭到群众抵制后,不但不加反思,反而采取 强硬措施和群众对着干。凡此种种行为,不仅耽误了事业、败坏了党风,更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笔者认为,做群众工作要善于“换位思考”,就是要求各级 领导干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努力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代言人。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知心人”。群 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李克强总理的一句“群众满意不满意、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因此,开展好党 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把务实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和交 流,增进与基层群众感情。要完善机关干部包村联户制度,主动下基层、走村(社区)、进农家、访百姓,“串百家门、知百家情”,与群众“面对面”、“零距 离”,感同身受体会群众的疾苦,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呼声,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了解群众的想法,换取群众的真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 民,找到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所以说,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绝不能做走马观花的过客,不做采风猎奇的观光者,而要以群众自家人的身份,多到田间地头知民 情、解民忧、暖民心,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解决群众困难,全心全意想着群众,向着百姓。从而彻底根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陋习,增进与人民 群众的真挚感情。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贴心人”。俗 话说:“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领导干部应摆正主仆位置,明白自己也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只有学会从“俯视”的位置换到“平视”的角度,同群众站在一 起,打成一片,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 上依靠群众,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力争在干部群众中形成讲实话、讲 真话、讲心里话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平时做群众工作时务必带着感情去做,感情深才能心贴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 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对我们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与群众贴心交流,经常到群众需要的地方 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 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时刻关心群众,用一件件爱民为民的小事,把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才能真 正和群众心贴心。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代言人”。“群众利益无小事”,各项政策的制定、各项工作的部署、各项决策的执行,都应当紧紧围绕群众的切身权益,尊重群众的意愿,即使是一个群众,只要是利益合法,意见合法合理,公权都应当让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中国梦”......无 一不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舍小取大,以牺牲法制公平为代价换取社会的一时发展,并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破坏了社会耐以持续的生存法则,必 然引发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后患无穷。因此,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仗义执言,为民做主,做群众 利益的代言人、呵护人。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为标准,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 题、做决策、办事情,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 重任,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常思为民之责,常谋富民之策,经常换位想想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多想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 位观和利益观,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促和谐上,真正做到对民负责、为民谋利。
常言道:“要想好,打颠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群众工作只有经常“换位思考”,把各项工作和决策建立在了解、顺应、符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事业才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健康发展、兴旺昌盛。(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