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玉屏县:驻村干部“保姆式”服务连民心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玉屏侗族自治县全面推行“上门式”服务、“结对式”服务,广泛开展“一线工作法”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
“上门式”服务,密切干群关系
“驻村干部让我真正体验到啥是保姆式的服务,只需一个电话驻村干部就会及时到来。大家都说我家今年稻谷受灾不严重,实际上是驻村干部支持得好。”瓮阳村枣子荡组组长周国华高兴的说到。瓮阳村是该县水稻示范点,面积50余亩,太阳一天比一天大,稻田受旱越来越严重。瓮阳村“干群连心室”驻村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及时为水稻种植户开辟抗灾“绿色通道”。现场办公,主动上门服务,每日组织群众通过背、提、引等方式对水稻等农作物进行了人工灌溉,缓解了旱情。
“看到驻村干部帮助我们的身影,我们就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瓮阳村村民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说出了灾区群众的共同心声。
释放正能量,抗旱保民生。该县驻村干部危难时刻,彰显公仆本色。他们用自己的真心赢得了“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据调查统计,2013年来,该县各级驻村干部走访群众达6万余人次,解决热难点问题1251件,办实事好事1683件,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69个“干群连心室”接访群众8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72起。
“结对式”服务,促帮扶常态化
“请问您是代校长吗?”“哦,代校长您好!我是县委组织部小潘,是你们学校代琪的联系帮扶干部,本来想开学前下来看哈她的,但我这几天工作有点忙,她家电话联系不上,请问她报名了吗?”“哦,报名了我就放心了,谢谢你了啊!等我忙完手头的事就下来看她。代校长,那再见了啊!”这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组织部潘昌俊9月2日与该县平溪镇杨柳村小学校长的通话。代琪是该县平溪镇杨柳村代家村民组人,典型的单亲和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潘昌俊一直对其进行帮扶。
8月6号,林业局抗旱救灾慰问组一行10余人分成3个小队分赴朱家场镇鱼塘村各村民组,对全村10名贫困党员、9户贫困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送去抗旱抽水慰问金3800元。
该县自启动“创新管理、驻村包户、干群连心、率先小康”工作以来,该县党员干部深入村寨了解掌握计生“两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情况。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以联建帮扶的形式,采取定期、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并建立帮扶的长效机制,推行“11”长期结对帮扶制度。党员干部与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开展“代理家长”亲情帮扶,时常了解其在校表现情况,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交流教育管理情况,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随着驻村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县“11”结对帮扶工作已趋常态化。今年来,全县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群众、留守儿童结对帮扶700余对,慰问贫困党员、群众、儿童350余名,帮扶联建支部工作经费6万余元,发放物资价值10万余元。
“一线工作法”,凝聚干部能量
“驻村干部给我们引来了救命水了!”当看到强力水泵从水塘中抽来的水汩汩流到干涸的稻田里时,亚鱼乡沙子坳村田冲龙家村民组村民龙改木激动万分的说。非要从家中拿出自家酿的包谷酒要与驻村干部喝“同心酒”。
“我的2亩水稻有救了,现在终于不用愁水了。”亚鱼乡白泥冲村民组村民陈年佑激动的说。今年遇到大旱,山水枯竭,没有沟渠到其稻田,水近在咫尺却不能用。为解决其困难,驻村干部协调了100余米的水管,并亲自将水管安装好,圆满解决陈年佑家稻田的灌溉问题。
在抗旱期间,该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58名驻村干部始终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了解了所包村的受灾情况,了解老百姓吃水难问题。认真统计灾情,做到旱情底数清,并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抗旱救灾中的实际困难,协调抗旱物资及资金280余万元。村级活动场所阵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通过干部驻村工作的开展,该县党员干部队伍树立了“讲政治、重感情、敢担当、善包容”的玉屏人文精神,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该县32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村(社区)120余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360余人,发放慰问金20余万元,帮助群众困难解决150余件,协调帮扶各类帮扶资金200余万元;94个联建部门主动为联系村办理实事358件。(玉屏县组织部 李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