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玉屏县:“民心党建”服务基层赢民心
玉屏侗族自治县将“创新管理、干群连心、率先小康”工作与“细胞工程”相结合,358名驻村干部怀揣真心,深入基层、农户家中,认真开展群众走访,参与群众生产劳动,与群众交心谈心,真心实意帮群众解决困难,使“民心党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切实做到“真心为民、真诚便民、真正惠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
"民情电子档"了民情
为更好地服务民生,该县各乡镇党委、政府统筹驻村、包户干部做好民情档案收集工作。驻村、包户干部每天深入每家每户调查核实基本情况,对村民从事职业及地点,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田土面积、家庭年收入情况,新农合参合、养老保险、种养殖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了详细统计。详实填写民情调查表及问题反映、困难帮扶登记表,实现“一户一档”。同时对变更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将每户人员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建立了“民情电子档案”,做到实时更新,实现了“鼠标一点,民情尽显”的管理新格局。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曾祥坤5月6日在该县调研“干群连心、率先小康”驻村工作时给予高度评价:“鼠标轻轻一点,村情民意一目了然,这个民情电子档案很不错!”目前,该县5个乡镇(不含大龙镇)共34531户家庭的基本信息已全部录入电脑,为解民情、“小康”创建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群众说事处"解民忧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党员及群众“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的问题,该县在各村村民组相对集中的农户家中设立“群众说事处”498个,实行统一挂牌,牌面公布乡镇主要及分管领导、驻村包户干部电话。驻村、包户干部经常组织所包村民组群众或群众代表召开会议,以“摆龙门阵”、开坝坝会拉家常的形式,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村情、民情、民意摸清、摸准、摸透,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教育和思想疏导,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最大限度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把问题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自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各级驻村干部走访群众达6万余人次,解决热难点问题1251件。
“干群连心室”聚民意
为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工作水平和运行质量,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该县将“干群连心室”建在村活动室或群众易于发现、方便群众来访的农户家中。统一制作“干群连心室”大型醒目标志牌和指示牌引导群众,悬挂统一制作的驻村干部监督岗,上面公布驻村干部的姓名、联系电话。村民随到困难时,只要拨打上面联系电话,驻村干部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有效发挥了“干群连心室”的作用。该县按照“整洁、清洁、简洁”的标准全面加强了“干群连心室”规范化建设,为每个干群连心室划拨了1万元的驻村工作经费,配备了办公及生活用品,解决了驻村干部生活补贴46万余元,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单共计8.5万余元。将“干群连心室”打造成为了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第一办公室、第一诉求平台、第一服务窗口”。
截止目前,该县自设立“干群连心室”以来,接访群众8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72起。从该县信访局获悉,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0.8%。并无一起到省赴京上访事件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密切了党群干群“鱼水情”。
“民情联系卡”连民心
该县驻村干部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多敲群众门”、“多走田间道”、“多问农家事”,多听、多看、多走、多想,了解了群众疾苦,总结了许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为了方便群众联系驻村干部,该县完善了“民情联系卡”,在每家每户门上、墙上张贴“民情联系卡”,民情联系卡上公布有包村乡镇领导、驻村包户干部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干群连心室”固定亲情电话、医疗救助电话等相关信息,方便群众联系、资询,办理群众所需。截止目前,该县在69个村(社区)农户的门上或者墙上张贴、发放“民情联系卡”共计3万余张,形成了“人人都有包保户、户户都有联系人”的工作格局。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83件,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李竹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