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永福龙江“四个优化”提质基层党建
当前,针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传统,党员干部培养机制单一,窗口部门服务能力弱化,党员群众议事载体呆板等一系列问题。龙江乡党委通过“四个优化”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积聚正能量。
优化组织设置,为加强管理“增效”。坚持以人为本、便于管理、易于才能发挥的原则,按党员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年龄层次对基层组织进行科学分类,优化党组织设置。一是把党支部建在行业协会上,发挥党员示范户模范带头作用。针对“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业已形成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种养党员大户、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找准特色支部嵌入点,把罗汉果党支部、生态旅游党支部、杨梅党支部、林下土鸡党支部、运输党支部建在行业协会上,有利于广大党员分享资源、交流经验,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二是把支部建在共同特性上,激活党员共性。社会在不断发展,党员的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的有着共同特性的党员,根据这些党员的兴趣爱好、工作热情在全乡分门别类的组建了护渔党小组、夕阳红党支部、“清洁乡村”理事会、山歌彩调党小组等功能型党支部; 三是把党支部建在自然村屯上,实现党员管理全覆盖。针对上维、龙隐、丹江等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屯比较分散,与村党总支部距离较远,平时难以集中传达会议精神、组织民主生活这一状况,积极在各自然村屯上设置党小组,方便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接受教育和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党员统一管理难题。
优化培养机制,为干部成长“搭台”。以服务党员干部为成长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是不断夯实巩固传统的乡(镇)党校大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把党校作为农村党员大培训的主阵地进行集中培训和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适时开设了“理论讲堂”和“技能讲堂”;在培训规模上,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突出针对性,确保培训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二是推行党员干部“一线培养机制”。即把干部放到项目建设一线、矛盾调解一线、清洁乡村一线等“急难险重”的岗位上进行培养;三是通过向高校“引智”,积极推行“请进来”与“走出去”培养战略。通过向科技院校、农广校、涉农涉技单位等聘请专家、学者授课,走“理论实践”、“课堂基地”等学习培训模式,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外地先进的生产经验、种养技术,拓宽科学发展视野,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优化服务质量,为群众满意“聚能”。以乡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平台,不断提升群众满意“正能量”一是树立服务理念。坚持群众至上原则,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事当家事去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切实做到服务先行,行动跟进;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政务中心集民政、城建、计生、林业、财政、新农保、新农合、国土等8个服务窗口联合办公于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做到节时、省力、高效;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时推出“联合式、上门式、代办式、预约式、互助式、延时式”等6大服务,让群众有事随时来,来了有人办,办了能满意;四是健全服务制度。紧紧围绕“公开透明、程序规范、运转高效、办事科学”相关要求,适时推出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承诺制、告知制等相关制度,树立起一种良好的服务导向机制。
优化议事载体,为村屯和谐“加分”。构建村屯和谐为目标积极创新民主议事载体。一是针对危房改造、厕所改建、低保发放、“一事一议”项目等指标发放及社会维稳、矛盾调处等问题,运用“五要六不”议事规则及“行动学习法”解决问题;二是深入开展党员“微故事”展评。在坚持民主推荐评比,群众公认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党员“微故事”展评。通过展评让一批优秀党员的“闪光言行”、好人好事得以发扬光大,从而激励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开展新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工作现场评议。组织村“两委”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等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实绩评议,通过评议把“裁判权”交给党员群众,让党员群众“说了算”。(永福县龙江乡 韦志葵 张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