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提高工作效能调研报告
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就是加强人的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就是提高人的积极性。解决执行力和效能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问题。最近,由清镇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牵头,组成交通建设调研组,到部分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调研组在掌握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配合此次调研,清镇市纪委监察局设计了《效能建设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整体评价、办事效率、廉洁从政、服务兑现、存在突出问题等10项内容。调研组发出《效能建设调查问卷》218份、收回216份,调查对象涵盖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人员、事业人员、企业人员、群众等群众。经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受访者对清镇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整体评价“很好”的占86.58%、“较 好”的占11.11%,“一般”的占2.31%;对机关办事效率、业务能力及政策水平评价“高”的占89.35%,“较高”的占6.02%,“一般”的占 4.63%;对机关干部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方面评价“好”的占94.91%,“较好”的占2.78%,“一般”的占2.31%;对机关处理和 受理投诉及意见反馈方面评价“好”的占96.76%,“较好”的占3.24%;对机关在公开办事流程、办事程序,维护政务诚信、兑现各项服务承诺,一次性 告知办事所需全部资料、时限和程序方面的评价“好”的占92.13%,“较好”的占3.24%,“一般”的占4.63%;对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选项中,有4.17%的选择存在“庸、懒、散”的问题,有2.31%的选择存在“领导作风假、浮、蛮”的问题,有1.39%的选择存在为政不廉的“私、奢、贪”问题,有4.17%的选择存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的表现或原因方面,2.31%的选择“办事拖 拉”,1.39%的选择“程序复杂”,1.85%的选择“纪律松弛、办事时间找不到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问题均不存在;在对当前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最根本要抓的工作方面多项选择题中,52.78%的选择“加强教育,牢固树立服务观念”,31.48%的选择“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 序”,34.26%的选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90%以上的都选择了“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的监督、暗访,并严格落实问责制”。受访者在《问卷》中列举了一些自己感觉存在问题较多的部门如生态局、城管局等,也给市纪委监察局对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对清镇的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均没有认为存在“差”的情况。
清镇市在执行力建设和工作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和实地走访调查,调研组发现全市广群众对全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总体上还是比 较满意的,认为除了少数单位、少数人员外,机关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为群众服务的态度、服务质量、辛苦程度等方面都值得敬佩。但是,还有一些部门、一些 干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势必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整理,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不求进取,得过且过。与面临激烈竞争,随时都有被淘汰危险的企业相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存在外部竞争, 端的是铁饭碗,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危机感,创新进取精神不足。一些干部在单位是业务骨干,随着年龄的增长,认为在政治上已没有什么前途,工作不要强出头, 只要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因此,在工作中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工作没激情,缺乏迎难而上的锐气,对于工作只求保平安,不再有创新出成绩的念头。
期望过高,盲目攀比。有些干部认为自己能力水平高,对单位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对组织上有着不切实际 的期望。这些干部对组织上的选拔任用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有水平,资格老,早就应该提拔了。一旦组织上将更适合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他们不从自身能力素质 等方面找原因,反而心里产生了埋怨情绪,工作消极。有些干部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周边部分区县待遇略高于清镇市,在不考虑清镇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情况下,认为干得比别人多,待遇却不如别人好,存在盲目攀比现象。
心态失衡,工作不力。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所追求的无外乎三件事,即政治待遇、 经济待遇和清闲,当这三方面均无法满足自身要求时,心态严重失衡,导致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有的干部虽然深入到基层一线,但没有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 题。工作应付多,做表面文章多,下工夫抓落实少。一些干部大局意识不强,办事扯皮、拖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能力单一,拈轻怕重。一些干部不重视自身的学习,学习的自觉性不高,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去学习。缺乏应有的 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不能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认识和处理问题。有的干部缺乏应有的本职业务知识,缺乏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不熟悉党 的方针政策。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准确把握,新办法不多,遇到矛盾往上交,碰到问题绕道走,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 做。有些干部特别是近几年清镇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虽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但学非所用,对自己从事的岗位工作不熟悉,一时难以胜任工作。
重罚轻奖,压力过大。很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问责惩罚,轻教育引导的现象,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些工作的完成存在时序性和阶段性,在推进中,虽然尽了全力,但因种种原因,有时工作无法达到目标考核要求完成的指标,势必受到问责。据不完全统 计,2012年,受问责的干部职工达1500余人(次)。在调研座谈过程中,感受到部分干部职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反而影响了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对完 成工作任务较好的,也没有具体的物质奖励。
前途无望,自暴自弃。一些干部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按照以往领导“平衡照顾”用人的思维模式,期盼“多年的 媳妇熬成婆”,认为自己总有出头之日,然而看到自己快要“熬成婆”的时候,领导却看重年轻人,一批50岁以上的干部都退居二线,自己肯定无戏,于是他们或 消极怠工、或寻机退休。近年来,部分干部只要达到公务员法规定的30年工龄、或50岁下限标准,就立即申请退休。
对于增强执行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强化教育,促观念转变。一是在统一思想中聚集力量。清镇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实施“西区工业化、东区城市化、全市生态化”三大战略,实现清 镇快速崛起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回应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清镇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心声,要用大会精神来统一思想,用奋斗目标来聚集力量,将建设经济强 市任务外化为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把要求进步的着眼点放在干事创业上,融入到建设经济强市的事业发展中去,让广大党员干部切身 感悟发展新变化,增强发展新信心。二是在明确责任中传导压力。责任明则事业兴。责任出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要在全市广大干部中全面推行全员岗位 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细化到单位、具体责任到个人,建立干部业绩登记制度,对重点项目和专项工作,建立“领导部门工作组目标责任”的工作机制,实 现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件件有落实。三是在一线舞台中实现价值。组织人事部门要以激励和调动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工作热情为己任,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让干部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在干事创业一线展现形象、施展抱负、成就事业、实现价值。
健全机制,促保障到位。干部队伍活力的源头,就是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要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调动干部激情,着力形成“个人埋头干事、业绩群众公认、进步组织关心”的良性机制。一是以“德才”选人,让干部有“奔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以在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和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二是在“一线”选人,让干部有“劲头”。建立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注重从一线选拔干部,在实践中考察干部,特别注重在项目一线、完成重大任务、处理突发事件中考察了解干部,把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把选人视野对准基层、对准工作一线。三是用“真情”感人,让干部有“盼头”。对干部政治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生活上帮助、心理上关怀,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的同时,对一些年龄偏大、任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明显的干部,明确相应级别待遇,有效激发各年龄段干部工作热情。
轮岗交流,促活力增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超过三年,就容易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创新。如果及时调换岗位,就会获得新奇感,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交流和轮岗是比较有效而且操作成本较低的一项措施。一是地区之间交流。如城区与边远乡镇、工业乡镇与农业乡镇。可结合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干部任职交流或挂职。二是上下之间交流。上级部门与地方之间干部任职交流或挂职。三是部门之间的岗位轮换。包括党群部门与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组织部门与人事部门之间,宣传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部门之间,一般部门与要害部门之间的轮岗。四是单位内部干部轮岗。应建立干部定期轮岗制度,作出硬性规定,每个单位内部干部原则上每隔三年轮岗一次,特殊岗位每隔五年轮岗一次。
优化环境,促干事创业。良好的环境能够教育人、熏陶人、感化人、激励人。要大力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着力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一是树典型强引力。身边的典型最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要深入开展在重点工作中评选表彰先进人物的活动,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充分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干部职工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二是搭平台激活力。激发干部活力,重在搭建创先争优活动平台。要贴近干部职工实际,突出项目建设、平安建设、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引导干部在服务发展中建功立业。三是抓点评出动力。要充分运用“干部互评、领导点评、市委考评、群众测评”的形式,真正点出成绩添动力,评出实效增干劲,大力营造个个自觉落实,人人奋勇争先的环境。
严格奖惩,促赏罚分明。激发干部内在活力,既要鼓励先进,更要鞭策落后。一是治庸提能力。干部工作平庸,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很大原因在于个人能力不足。要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抓好干部自主选学。探索建立干部职位标准和岗位职责规范,实行岗位效能管理,形成促进干部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二是问责转作风。通过问责,着力解决行为懒散、思想懒惰,工作标准不高、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以问责治惰气、去暮气、增朝气、强锐气。把问责“风暴”转化为监督常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责任追究的主体、内容、原则、对象、方式、程序,实现“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奖惩严纪律。治庸问责重在奖优罚劣。要结合干部职能职责和个人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履职尽责优秀人员的激励和失职失责人员的责任追究,做到“有为必奖、有功必赏”,“失责必究、有错必罚”。
清镇市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坚持好导向。坚持选用“发展型干部”;坚持选用“三重六敢”型干部;坚持选用“三强三高”的干部;坚持选用“团结和谐、扎实奋进、终端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坚持选用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善于做群众工作,有较强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干部。
形成好机制。清镇市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出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六种方式”,即:公推竞岗(选)、两推一述、公招定挂、公开选拔、两推一选、公推直选。
打造好平台。清镇市把“创先争优”作为考察评价、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平台。
推行好方法。清镇市对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创先争优“一述两评”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组织部门专门建立干部储备库,纳入重点培养、锻炼、考察的视野,适时放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群众工作、计划生育和基层一线等岗位锻炼。
营造好环境。清镇市大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打破思想懒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敢创新、不求进取的思想桎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干好自己的事;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跳起来摘桃子”,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超常规开展工作,增比进位、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切实加强敏感性和执行力建设,强化时间观念,始终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满怀激情、争分夺秒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坚决查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慵懒散慢”、“推拖阻扯”等行为,对违纪违法、贪污腐败的坚决严惩。
执行好制度。俗语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造由良好的制度约束而成。2012年以来,清镇市粗细结合,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指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触犯“不可为”会受到哪些处置。如今年清镇市针对工作作风“粗”下《关于在全市实行效能建设“三级三色”督办令制度的通知》,对于“初犯”挂黄牌,同时问责责任人;对于“再犯”挂橙牌,同时问责分管领导;对于“屡犯”挂红牌,“数罪并罚”同时问责主要领导。又有针对专门工作进行制度“细”化。如清镇利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制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派第一纪工委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第二纪工委进驻投资促进局等等。这些都为提升效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运用好督查。按照贵阳市委、贵阳市纪委的要求,清镇市今年开展“抓典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专项工作。通过督查找出典型、转变作风。2013年,就针对环保、经济、交通、作风等开展督查200余次。截止8月份,共对21人进行问责,其中科级干部5人。督查工作对清镇市各行各业起到良好的催化剂作用。今年几次节后督查,都能反映出清镇市领导干部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清镇市不仅从反面抓出典型,还连同市委组织部,即将从“创先争优”、“一述两评”、“六个一百”等工程里找出好典型进行宣传。让领导干部从这些典型里挖掘经验、转变作风。
提升工作效能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将来,清镇市还将继续在工作中进行好的探索,实施好的制度,开展好的活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贵州省清镇市纪委调研组 龚松)





































